“陛下,您也劳累一日了......”怀恩有些犹豫。
“无妨,”李彻笑了笑,“之前的帖经、墨义,考校的是经义理解,朕自问学问比不得在座诸位,便不班门弄斧了。”
“但这一场不同。”李彻的目光扫过那堆积的卷宗,“那三道逻辑题,答案固定,对错分明,一看便知。”
“而这道策问......乃是朕亲自拟定,意在观其志向,察其心术,朕倒是能判得。”
怀恩不再多言,连忙去拿了一小摞试卷,恭敬地呈到御案之上。
李彻接过朱笔,开始批阅。
对于策问的回答,他心中自有杆秤。
自己出这道策问的目的,就是要筛选考生的政治倾向。
在皇权时代,揣摩上意,本就是策问答题的关键所在。
对李彻而言,评判的标准很简单。
若答案明显偏向于维护世家和官僚利益者,便是毫无疑问的下等。
他登基以来,种种举措皆在打压世家、整顿吏治。
若连这点政治风向都嗅不到,还在为既得利益集团摇旗呐喊,要么是蠢,要么是立场有问题,皆不堪大用。
若答案一味强调君权至上,鼓吹帝王乾纲独断这类答案,勉强算是中等。
这虽是直接拍皇帝马屁,但缺乏对复杂国情的深刻认识,流于空泛。
而且,他料定这类答案数量绝不会少,毕竟风险最小。
唯有那些将‘民’置于君权、世家之上,阐述民为邦本之理,为民请命者......
方是李彻心中期待的上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