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当值太监轻声禀报:「万岁爷,徐光启携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在殿外候见。」
崇祯的目光从图纸上擡起,道:「宣。」
徐光启老迈,汤若望高鼻深目,两人进殿后躬身行礼。
崇祯指着图问汤若望:「汤先生,泰西有城防之法,名曰棱堡,可是此等形制?」
汤若望上前仔细看了看,回道:「陛下所见甚是,此确为棱堡大致形貌。其核心在于消除死角,使城墙各处皆可形成交叉火力,攻城者将直面多重打击。」
「若以土木构筑,非用石材,建一可屯兵三四百人的简易棱堡,需多少人工、耗时几何?」崇祯追问。
汤若望沉吟片刻:「若地势平坦,设计得当,集中人力,以土木为主,辅以木栅、壕沟,一月之内或可完全建成。若有两三千壮劳力,半月赶工,或能建成一座具备基本防御功能,但不具备长期屯兵能力的简易棱堡。」
崇祯点头,又问起燧发枪与轻型野战炮。汤若望一一解答,说明燧发枪射速与可靠性优于火绳枪,而三磅、六磅等轻型青铜炮易于机动,既可野战,亦为棱堡防御利器。
崇祯听完,心中有了数。他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杨嗣昌和新科状元牛金星。
「汤先生博学,于西国兵备、筑城之法颇为了解。」崇祯说道,「京营改制,新练御前亲军正需熟悉新法。朕欲赐汤若望『参赞京营军务』差遣,指导御前亲军于清华园外择地,构筑一座堪用的土木棱堡。」
他随即看向牛金星:「牛卿,你与汤先生同往,总理此事。一应人力物料,由杨嗣昌协调。半月之内,朕要看到那座棱堡立起来。」
牛金星立刻领旨。杨嗣昌也躬身应下。
汤若望行礼:「臣必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崇祯挥挥手,让他们退下。看着几人离去,他心想,若是这座实验性的棱堡最后被证明可用,那今后在辽西、辽南,还有蓟镇、宣府、大同边墙之外大量筑垒可就方便了。
不过这种建议棱堡再怎幺有性价比,修得多了,也得花费一大笔。
想到这里,崇祯不再犹豫。他提笔就写了两道手诏。
第一道是给魏忠贤的:
「谕魏忠贤:宣府事毕,着尔即率净军,会同袁崇焕,将通奴奸商一案深挖彻查,其家产、仓廪、帐册务求一网打尽,宁枉勿纵!口外商路,乃国之命脉,着尔等即刻接管,准其下伙计、管事中情有可原者戴罪效力,然须严加甄别,若有反复,立斩不赦!事毕,尔等即刻移师大同,查办代王、朱纯臣谋逆实情,不得有误!钦此。」
第二道是给袁崇焕的,内容大致相仿,但语气稍缓,更强调与魏忠贤的协同及对边贸的迅速恢复与控制:「……着卿与魏忠贤和衷共济,抄没之事需雷厉风行,然边市关乎辽饷大局,甄别可靠人手后当尽快运转,以实军需。大同之事,亦需卿鼎力相助……」
写罢,他用印,吩咐徐应元:「以六百里加急,分送宣府魏忠贤、袁崇焕处。」
徐应元躬身接过手诏,快步退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