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斑鸠铳(大火铳),一千门!
……」
每报一样,几位老大人的眼皮就跟着跳一下。毕尚书(毕自严)手指头捻得飞快,心里头噼里啪啦打着算盘;孙阁老和王本兵(王在晋)眼珠子都钉在那硝石火器上了,像是瞧见了辽东战场上的转机。这哪里是贡品?分明是救命的粮草,杀鞑子的利刃!
念到「总值二百多万两」时,堂上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这郑芝龙,真真是海龙王转世,富得流油!
而能让这个「郑龙王」老老实实,不远万里来献宝的崇祯小爷,莫不是孙猴子变的吧?
「起来吧,看座。」崇祯露出了笑脸儿。
「郑龙王」谢了恩,斜着身子在绣墩上坐了半个屁股,心知肚明,要紧的戏码来了。
崇祯也没绕弯子:「郑卿献的这些东西,解了朝廷的渴。粮食能活人,火器能杀虏。你这份心,朕记下了。」
「皇上天恩浩荡!小民虽在海上讨生活,也晓得忠君报国!这点子东西能派上用场,是小民几辈子修来的福分!」郑芝龙张口就是「献忠」的话儿。俨然变成了「郑献忠」。
崇祯点点头,话头一转:「前几日议的『七大口岸』,是给海上立个规矩。你在风浪里滚了这些年,该知道没规矩不成方圆。立这规矩,不是要捆住你们的手脚,是让大家伙都有条活路走,海上也图个长久太平。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郑芝龙附和着道:「皇上圣明!海上没了王法,那就是弱肉强食,小民是吃够了这苦头的!皇上设口岸、定章程,那是给咱们这些海上讨饭吃的指了条明路!小民的船队,一定第一个照着规矩来!更要帮着朝廷,把那些不守规矩、祸害海上的混帐东西揪出来,还海上一个清平世界!谁要是敢捣乱,那就是跟小民过不去,跟朝廷过不去!」
「说得好。」皇上赞了一句,转头问王在晋:「王卿,你看呢?」
王在晋心里早有成算,出列回道:「皇上,郑将军熟悉海情,船坚炮利,手下也都是能打敢拼的好汉。眼下辽东吃紧,建奴猖獗,朝鲜那头也得有人盯着,海上运粮、巡逻,都是顶顶要紧的事儿。臣琢磨着北洋这块,济州岛就是个天生的锁钥之地,卡住了它,东边能镇住倭寇,北边能控住朝鲜,西边还能策应辽东!恳请皇上给郑将军个实职,让他总管北洋水师,就驻在济州岛,护住咱们的粮道,巡好咱们的海疆,叫东虏的船,一片木板也休想下海!」
黄老爷子、孙阁老几个都点头称是。这本就是事先商量好的路子——虽然东江、登莱二镇都有水师,但他们的水师哪儿能和郑芝龙的比?根本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