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派偏师数千,广布旌旗,日夜鼓噪,佯攻关城,吸住您那四万守军,让您不敢轻易动弹。」
「其二,俺亲率主力,不走路,直接北进,抢占燕山靠长城这一溜制高点,比如角山、首山!凭高筑垒,架上炮,底下啥动静都看得清!您要敢派兵出来,俺半道就能打他个埋伏!」
「其三,关键一招:立刻分一支精骑,北出长城口子,疾奔控制大宁城!拿下大宁,就卡住了辽西走廊的腰眼儿!到时候,俺主力占住高地,偏师扼住大宁,好比一把钳子。不仅您关外援军的后勤受俺威胁,俺还保着一条能往辽河那边广阔天地迂回的路子。攻守可就易形了!是您要担心俺从大宁杀出来抄后路,还是您敢倾巢出关来啃俺的山头?」
洪承畴原本平静的脸上,透出几分真正的讶异。他沉吟片刻,开始移动代表援军的棋子:「善。若如此,本官不会坐视大宁失陷。当命关外援军分兵疾进,与你争夺大宁。同时,山海关守军亦可伺机出击,攻你筑垒未稳之山头.」
两人就在地图上你来我往。李鸿基的应对还有些生涩,可那股子非要抓住战场主动的狠劲,让洪承畴越推演越是心惊。也让屏风后面的崇祯越看越觉得有戏——虽然这二位都没什幺实战经验,都只在纸上谈兵。但是那道「一片石之战」的题目却是还没有发生的真实战例,是极有参考价值的。
而李自成这回的解题思路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
历史上他要是这幺个打法,多尔衮能不能进得了关就两说了。可惜啊,历史上并不知道吴三桂投了建奴——这就是他的政治水平不足了。要不然猜都能猜到.吴三桂那货要不是找好了下家,怎幺可能倚着山海关屁大的地方和几乎得了天下的大顺对抗?
推演终了,局面胶着。洪承畴看向屏风方向,声音沉稳:「陛下,李百户此策,深得战场机变之妙,化被动为主动。非深谙地理、通晓虚实者不能为。」
屏风后的崇祯那是相当满意的,这个李鸿基,果然是个天才型的军事家,值得好好培养不过还得想个法子把他笼络成大明朝的自己人。
他深吸一口气,示意身旁的王承恩。
王承恩尖细的嗓音响起:「洪巡抚,李百户。陛下有旨,再设一局。」
又有两个小太监擡上一卷更大的舆图,哗啦一声铺开,是蓟镇到宣府一带蜿蜒曲折的长城防线。
崇祯的声音从屏风后传来:「洪卿,李百户。方才考的是攻坚,现在考守御。你二人,同为守方。」
「假设建奴大汗黄台吉,亲率八旗主力,联结蒙古,不从辽西来,而是绕道千里,出现于蓟北边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