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晚在家乡,已经过了县试和乡试,虽然学习的时间短,但却凭着在地球上的学习经验,和跨越时代的先进学习方法,以及本来就聪明伶俐的大脑,进步极快。
李忘忧开始还是恭维,后来就真心夸奖起来。
下午时分,他甚至吩咐下人,回府去把自己的铺盖取来,这段时间都留在洛县指点孙燕晚读书。
孙燕晚真有些受宠若惊,他接受了半日的指点,发现这位探郎确有才学,也极会指点人,原本他还有些不熟悉,这个世界的各种文体,但在李忘忧的解说下,他甚至有信心,在没人使用盘外招的情况下,凭真本事考上去。
忽忽就是十余日过去,孙燕晚读书进步极大,也在李忘忧的安排下,借了支家的名义,在洛县参与了京师这边的县试。
这一次他没有任何打点,也从过一次考过,第二次获得了秀才身份。
李忘忧直到洛县县试,也没等到自己的第二个徒弟,心下嗟吁不已,还写了封书信给老友,告诉了他“这个不幸的消息”。
李忘忧虽然也想过,是不是这位贤侄回去了家乡?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半路出事儿人没了“的概率较大,力劝好友“节哀”。
这件小插曲,对孙燕晚没有什么影响,他很快又在李忘忧的指点下,临阵磨枪了数日,又去参加了京师这边的乡试。
非常凑巧的事儿,这一次的乡试,他仍旧是最后一名。
诚所谓:排名尽头孙燕晚,燕晚之后再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