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外,轮廓边界是不规则的曲面。
即使是这种在黑市上才能买到的军用地图,它的失常区边界标注依然粗糙,而且比起实际上的异常区域多往里留了不少余地。
范宁用碳素硬笔做了大量的修正,尤其是陆地边界,蜿蜒起伏的黑色笔迹取代了地图上原有的、转折相对陡峭的曲线。
再往外,那些被范宁要求出来的额外留白尺寸,此刻被他用各色蜡笔圈出了更多的区域,但这些区域轮廓就更简陋了,更多地方都是“直线+转弯”,还有一些拿不准的用了虚线。
讨论组内部对失常区有一套编号规则,体系很简单:
C区域,不连续的过渡交替地带,被范宁用黄色蜡笔标出。先是正常区域里面出现异常的气泡区域,然后往里气泡逐渐增多,就如汤水表面漂浮的油花,最后连点成面、反客为主,反倒是正常区域成了相对的气泡。
B区域,即较深处的连续异常地带,被范宁用橙色蜡笔标出。实际上它只是一些前人探索过的路径,呈现出狭长如裂缝般的形状,B-105号失常区大概在7-8点钟方向的深处。
具备实际“地图意义”的就这么两类。
再往地图外深一圈,所有未经前人探索、或无有效记录留存的,都是A区域,被范宁用红色蜡笔标出。
从面积上来看,未探索的A区域才是占绝大多数的比例。
此外,在这个地带的极深一处,大约9-10点钟的方向,范宁还用血红色的钢笔墨水,划出了一个大大的“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