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整整一个师,最后活下来的还不到五百人。

加上三个旅长,六个团长在内的五千余人,没有死在第一次淞沪会战中,也没有死在上海保卫战和南京保卫站的战场上,却死在了慌乱撤退的路上和南京大屠杀中。

唐生志刚刚布置完撤退计划,师长宋元良出了会议室,连师部都没回,带着几名警卫和副官,直接就逃了?

逃了……

哪怕早就知道结局,方不为依然觉的太过不可思议。

直到次日凌晨,不见师长宋元良的影子时,指挥部发电到总司令部询问,才知道宋元良早跑了,总司令唐生志也跑了。

消息传回师部,八十八师全军大哗,全都冲向了下关,开始抢夺船只过江。

八十八师就像是被点着的导火索,将其他部队彻底引爆了。

卫戍军大部都陷入混乱,丢弃阵地,纷纷溃逃。

日本衔尾追击……

在这种情形下,别说长官的命令屁用不顶,就连督战队的子弹都不好使。

像是疯了一般,溃军冲到了下关江边,而负责督战的宋希连的三十六师和胡宗南的第一军根本没接到唐生志的撤退命令。

督战队当即开火,把溃兵拦在了江岸上,正好被随后而来的日军堵了个正着……

谁都知道,南京属于绝地,不可能守的住,而委员长明知其不可为却非要为之的目的,只是因为他还在抱有幻想,想让英美各国看看国民政府抗日的决心,更希望英美等国能够干涉调停……

上海沦陷后,委员长在两日之内连续三次召开高级会议探讨南京防守问题。

第一次会议时,包括何英青,白崇喜,谷振龙均赞同时任军令部作战厅厅长刘裴提出的建议:不可固守南京,可做象征性的抵抗便可撤退。

与会各将领建议,可调运兵力十二个团,最多不超过十八个团,人数不超过三万人,全部挑选机动性强的部队,另建议从上海败退的各部往浙西,皖南等地集结休整,其中就包括刚从撤下来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他们认为这三部虽是精锐之师,但刚刚经历过大战,减员严重,兵器不足,再加是败退而归,军心极其不稳……

更有人提出可提前通知南京市民撤离……

委员长半点都未予采纳。

两天后,再次召开会议,当时委员长又问起关于防守南京的问题时,唐生志主张固守,委员长大喜,但刘斐仍坚持原议,其余各将附议。

此次会议未作决定,但委员长的真实意图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二天,委员长再次召开第三次高级幕僚会议,没等委员长发问,唐生志又提出死守南京,委员长明确表示同意。

到了这种程度,刘裴明智的再没有反对,其余将领只字不言。

当委员长问起:“各位认为,派谁负责固守南京为好?”

哈哈,竟然没有一个人应答。

因为除唐生志以外,当时与会的高级将领都认为不该打这一仗。

最后还是唐生生打破沉寂:“委员长,既然没人来守,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死守南京城,与城共存亡!”

委员长大为高兴,当即决定组成南京卫戍军,并命令唐生志为卫戍军总司令。

卫戍军纸面上虽然有十四个师之多,但其实只有十万出头,大部分部队刚参加过淞沪会战,减员严重。武器方面更是差的惊人。

委员长这么做,是想让国际社会及地方军阀看看:谁说我蒋某人不愿意抗日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