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作为pla序列里的特殊存在,从地方划归部队,又从部队划回地方,变来变去,从总部的机动总队到省支队,也都有自己的特战中队,也就是所谓的反恐中队。
当年的那段日子,是野蛮生长的日子,也是百齐放的时代。各军兵种和单位的特种部队都处于一种摸索前行又筚路蓝缕的阶段。
经费不足,那就牙缝里挤,没钱甚至要去和地方联欢搞表演搞培训挣点训练经费,装备靠磨,到上级那里磨,哭穷,拿到一点是一点。
没有专业的吉利服,用雨衣改,效果还不错。
没有好的狙击枪,85也改,改完了没弹,连大毛的7n1弹也没,就手工挑,拿着天平一颗颗称重量,选最平均最接近的弹药用。
后来情况好些了,就去军工企业定制,不行就找民企。
携行具不科学,兵去问大队长,咋办?大队长手一摊,我咋知道咋办,看着办!
好吧,看着办就看着办,大家自己找裁缝改,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当年庄严也过过这种日子,让他想起了一句话,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前辈啥都想过了,就是没想过放弃,没想过投降。
这就是pla的基因。
曾经的那段时期里,各军兵种之间的老特们平素不相往来,各玩各的,各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牛逼着,各自在参加自己兵种演习的时候在火车站集结时享受着别的兄弟部队那些穿戴着更落后装备的兄弟们投来的艳羡目光,一双作战靴,一副初代但并不科学堪称磨人的老式一体化携行具,一个迷彩行军背囊,一个战术包,还有87式迷彩服肩膀小口袋上那个如今看来土到掉渣的白色“特”字,那个唯一耀眼有区别的闪电利剑臂章,都是老特们骄傲的资本。
九十年代末开始,武特那边的装备改革,因为时代需要和西南的任务需要,编入了一些陆军的重武器,所以渐渐和老陆们有了交流。
也就是这之后,渐渐出现了像总部203之类的秘字头特种作战部队,当然,那些东西都处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状态,是禁区,提都不能提。
再往后,就是全军大改编与合成化了。
先是军区特种大队委托集团军管理,再后来扩编成旅,之后再形成“百突”性质的精锐中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