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艘驱逐舰,“诺维克号”、“兹维诺号”、“热情号”、“愤怒号”,也算是黑海舰队名义上还存在着的最后证据了,虽然这点力量什么都干不了。
此次黑海大海战的最终战果统计如下:
德玛尼亚方面,累计损失2艘前无畏舰(维丁号、扎林根号)、1艘装甲巡洋舰(梅德迪耶号)、2艘驱逐舰、4艘鱼雷艇(含此前扫雷作战阶段被水雷炸沉的军舰)
露沙方面,累计损失2艘无畏舰(玛丽亚皇后、叶卡捷琳娜大帝)、2艘前无畏(圣叶夫斯塔菲、波将金)、1艘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9艘驱逐舰(不含3此前被飞艇空袭击沉的那些船)
人员损失方面,因为“扎林根号”和“梅德迪耶号”都是被炸毁成死鱼后,拖曳回去搁浅报废,所以一大半船员都能获救。
最终只有“维丁号”上的船员牺牲过半,只有一小部分被捞救回来,还有那两艘驱逐舰和鱼雷艇上的官兵,大多折损了。
德玛尼亚方面总计阵亡、溺毙、失踪875人,受伤354人(“维切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额定只有700名船员,所以人员损失比较少)。
露沙方面总计阵亡、溺毙、失踪,5688人,受伤179人。
另外由于此前几日的空袭作战中、大量被摧毁的露沙舰艇是在港口里被炸毁、坐沉的,有些甚至干脆就是在造船厂的船台上被炸了,所以那部分人员伤亡并不明显,水兵基本上都逃生了。
最终,在黑海舰队覆灭时,在敖德萨、尼古拉耶夫、叶夫帕托里亚、塞瓦斯托波尔这四座海港城市,累计还有大约两万名原海军成员,因为没有军舰可开了,后续被露沙当局转为海军陆战队,立刻拿起枪帮罗马尼亚方面军守城。
这两万人包括失去军舰的水兵,也包括原地勤维护人员、文职人员和港口要塞设施操作人员。反正就是原本带着海军编制的人,统统被临时拉去当陆军了,也算是为陆军人力小回了一口血。
整场海上战役,在7月份的最后一天的午夜前彻底结束了。
当历史的车轮转入1915年8月的第一个凌晨,露沙人在黑海的制海权已经化作乌有。
……
随着8月1日的朝阳,从“戈本号”的右舷升起。
站在瞭望塔上的鲁路修,上半身都沐浴在了圣光之中。
看着墨黑色的大海在脚下翻涌,而舰队还在向着西北方的敌占区前进,鲁路修的内心思绪万千。
昨天的激战,最终德系两战巡也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
毕竟露沙人的两艘战列是被彻底击沉了,持续的垂死挣扎中,敌人的反击累计击中了“毛奇号”5炮305穿甲弹,也击中了“戈本号”2炮。
战巡相比于战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战巡注重火力和速度,战列注重火力和防御,所以战巡的装甲普遍是比战列弱的。
战巡和露沙人那种“高攻低防”的战列对轰时,理论上应该是互相穿透的状态,彼此都能把对方打重伤。
不过好在“毛奇级”的防护设施,是把有限的防御装甲都堆到了舷侧主装上,而昨天的交战距离偏偏又比较近,双方弹道都很平直,没什么机会垂直攻顶甲板。
“毛奇级”的舷侧主装最厚的地方也有270毫米,比敌人“玛丽亚皇后级”的252毫米还厚了一点。
加上德系钢板质量远超工业基础薄弱的露系,命中“毛奇号”主装范围的那3枚305穿甲弹、和命中“戈本号”主装范围的2枚穿甲弹,居然都硬生生扛了下来。
只有打在“毛奇号”船头船尾的2枚非核心区穿甲弹,才真正造成了贯穿伤,也让“毛奇号”头尾都有数百吨进水,累积一千多吨,航速也降低到了22节,需要回港入坞才能彻底修理。
而“戈本号”那点小伤,就不用入干船坞了,只要在泊位上就能修理。
“毛奇级”相比于敌舰、真正的防御弱点,在于甲板水平装甲太薄——这也是全世界一切战巡的通病,战巡要省装甲吨位,不敢在舷侧主装上省,就只能狠狠扣甲板水平装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