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而鲁路修这辆坦克,明明有10吨,却没有装炮,依然是机枪坦克的火力配置。主要的区别在于,鲁路修的坦克装了一个更大功率的无线电台,可以突破普通坦克电台仅仅10~30公里白昼通讯距离的限制,做到白昼就无线通讯超过100公里。

当然仅仅一台加大发射功率的电台,也用不了两三吨的载重。但大电台的尺寸又限制了装炮,于是为了避免浪费载重,就把剩下的一吨多富余吨位临时挪给装甲。这款坦克的侧向和前向装甲分别加厚了5~10毫米,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就作为指挥坦克使用。

此次开战前保时捷-斯柯达兵工厂一共来得及赶工完成了200多辆坦克。

鲁路修就配合这一装备规模,因时制宜地把他的装甲师下辖的2个装甲团,编为了每个团2个坦克营、每个营3个坦克连。

每个班组1辆坦克,一个连16个班组就是16辆,加上连长开始配1辆指挥坦克,每连就是17辆。每个营51辆,加上营部配3辆就是54辆。

每个坦克团乘以2就是108辆,再加上团部3辆就是111辆。师一级再乘以2就是222辆,加上师部3辆合计225辆。保时捷博士一共也只来得及给鲁路修生产这么多,他只剩下10几辆可以机动安排的备用车,其他全都编进去了。

装甲师势如破竹地北上,最初的行军非常顺利。沿途10公里几乎没有敌人的抵抗,露沙人的前沿阵地全都被炮兵火力准备摧毁了。

鲁路修兵不血刃地就抵达了戈鲁比夫卡小镇,在坦克路过镇长的驻地时,他还抬腕看了一下手表,才5点40分,全程只了半个多小时。

一路上最大的障碍,反而是己方炮火轰击出来的弹坑,让坦克的行军速度减慢了一些。

“继续前进!才开了十几公里,连加油都不用加,不要停留!”

鲁路修大手一挥,装甲师继续滚滚向前,又沿着萨马拉河和第聂伯罗-哈尔科夫铁路往北开了好几公里。

直到遇到一个三岔河口小镇,才终于遇到了露沙军队像样的抵抗。

这个三岔河口小镇名叫佩列谢皮诺,是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镇子。

但小镇位于萨马拉河与其支流奥列利河的交汇处。第聂伯罗-哈尔科夫铁路在经过这个镇子时,必须从镇中心一座横跨奥列利河的小型铁路桥上通过,所以镇子虽小,却也算是一个战略要地。

加上这地方距离一大早的前线阵地整整有17公里远,德玛尼亚军的炮火准备也打不到那么远那么纵深的地方。

所以小镇上的露沙守军战力保存得比较完好,有一整个步兵师奉命死守小镇,决不能让敌人通过铁路大桥。

守镇子的师长得了集团军司令的死命令:就算最后镇子失守,也必须在失守前把奥列利河上的铁路桥炸毁,否则提头来见。

“德玛尼亚人打过来了!他们肯定有装甲车!最后检查一遍堑壕!一定要确保把铁路也挖断,绝不能在防线上留下任何平坦的弱点!否则敌人的装甲车就会沿着那些平地冲过来的!”

露军师长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的装甲车辆出现在地平线上,也是有些瑟瑟发抖,连忙三令五申再次强调作战战术。

50天之前,鲁路修利用装甲车一天之内推进42公里、突破占科伊半岛和特罗伊齐克半岛两处天险的战例,如今早已深入人心。

所有的露军将领都深刻学习了那一战的教训,从此在防守铁路沿线城镇时,再也不敢图省事、图己方交通方便,而不把铁路挖断。

他们知道不能在防线上留下任何堑壕的断点,因为那种装甲车靠步兵的火力是挡不住的。

唯一的希望就是堑壕够宽够深,对方无法越障。而要想确保对方无法越障,堑壕就一定要挖完整,路过铁路的时候,宁可把铁路也挖断,也不能在堑壕上留断点。

……

对面的露军师长观察鲁路修装甲师的同时,鲁路修也在炮队镜里观察着敌人的动向。

“敌人沿河没有部署任何直瞄炮兵火力,仅有的大炮应该都是部署在后方、准备等我们渡河时曲射覆盖支援。

这种曲射火力的精度,很难直接命中坦克的,全靠弹片杀伤步兵,但弹片对坦克就完全无效了。

赶紧趁这个机会,分一个坦克连立刻沿着铁路桥冲锋,冲过壕沟,到对岸建立桥头堡阵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