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幺认识的许克生?」
蓝玉急忙躬身回道:
「陛下,臣的乌骓马就是许克生治疗的。」
朱元璋恍然大悟,汤瑾受伤那段时间,蓝玉有请许克生治马的打算。
当时以为蓝玉是临时起意,后来一直没动静,以为他放下了。
没想到真的去找了。
「效果如何?」
「陛下,乌骓恢复的十分好!」提到乌骓马,蓝玉眉飞色舞。
「看来治疗很有效果。」
「是啊,陛下,方法也很奇特。」
蓝玉将治疗过程捡其中的要点说了一遍。
听到许克生将骨头扔沸水里煮,之后再装回去,朱元璋感觉皮肤一阵发麻,
「这也行?」
蓝玉猛点大脑袋:
「陛下,太可行了。乌骓马已经可以自己走了。只是康复期长,许生说要两年多。」
「朕知道了。」
朱元璋走下御座,走向肩舆,该回宫了。
蓝玉没有立刻退下,而是躬身问道:
「陛下,太子恢复的如何?」
朱元璋头也不擡地回道:
「甚好。能睡,能吃。
蓝玉听陛下语气轻松,就知道这不是安慰的话。
蓝玉的心情瞬间无比放松,
可以说,除了当今陛下,大明没人比他更希望太子身体康健了。
蓝玉躬身告退,脚步轻快地出宫去了。
1
正午阳光和煦。
朱元璋回了谨身殿,换了便服在大殿内踱步放松。
内官送来了一叠奏本,这些都是不经过通政司直达御前的。
朱元璋从中挑出了锦衣卫的几本。
随手打开了第一本:
清晨,去松江府调查许克生过往的千户已经启程。
朱元璋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旁。
许克生在京城的经历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来京城之前很模糊。
现在他给太子看病,必须调查的十分清楚才行。
第二本就是一些京城琐事。
其中一条,昨晚信国公施家法,将庶子汤瑾揍了一顿,今晨又斥责了罗管家,说是要整顿家风云云。
朱元璋呵呵笑了,汤瑾是该揍,但是揍了之后有没有效果就不知道了。
汤和晚年得子,对这个孩子几乎是放养的。
第三本,锦衣卫上奏,朝廷通缉的悍匪王大锤在滁州再次犯案,杀了一个地方的县丞失去踪迹。
朱元璋捻着胡子,陷入沉思。
王大锤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在江南,甚至可以说就在应天府周围。
可是偏偏朝廷一直拿不到他。
目前掌握的线索,王大锤三十岁左右,膀大腰圆,孔武有力。
朱元璋怀疑背后有一张网在支持他,不然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王大锤很难长期在个地方藏身的。
周云奇过来请示,
「陛下,用午膳吧?」
朱元璋却问道:
「东宫什幺情况?」
周云奇躬身道:
「上午来了几位命妇进宫探视。太子现在应该在用午膳。」
说话间,太医院派来一名医士送来了新的药方。
朱元璋打开看了一眼,这是下午要用的药,依然是做雾化,最后签的名字是戴思恭。
「太子还不能服药吗?」
送药方的医士躬身回道:
「是的,陛下,院判建议明日开始少量多次口服汤药。」
「许生如何看?」
「禀陛下,这就是院判和许生商量后的建议。」
朱元璋捏着药方沉默不语,刚才的好心情已经全没了。
太子的身体还是太弱了。
他提起御笔,在方子上签字画押,表示认可。
医士带着一额头冷汗,躬身告退了。
「先别忙传膳,」朱元璋站起身道,「朕去看望太子,回来再用膳。」
咸阳宫。
朱元璋到了之后,先将戴思恭、许克生叫到面前,仔细询问了一番,从用药到用膳,
甚至喝了多少水,事无巨细。
幸好太医院有专人负责记录,戴、许早就熟记在心。
朱元璋听到太子在好转,只是进展缓慢,终于放下心。
只要好起来就行,慢不怕,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方子朕刚看了。说说今明两天的医案是如何考虑的?」
戴思恭沉声回道:
「禀陛下,臣和许生商量,明日下午开始请太子口服汤药,一天多次,一次少量。」
朱元璋思乘片刻,又问道:
「这次主治什幺?」
「禀陛下,以培本固元为主,解风寒、祛痰疾为辅。」
「雾丣还要做火天?」
「禀陛下,明日上午就要暂时停下。」
「为何停的这幺快?」
朱元璋有些紧张,不会标儿的肺有问题吧?
「陛下,臣和许生都认为,雾为阴邪,易伤肺卫,不宜久用。现在用于祛痰不过是权宜之计。」
「善!」朱元璋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药方联已经看过了,用的时候注意观察调整「臣于旨!」
命妇已经告退了。
吕氏带着妃子和子女都还在,众节将朱元璋迎进寝殿。
朱标这次听话,没有起床,只是挣扎坐了起来,靠在软枕上。
朱元璋很满意,
「对,养病就要好好养病,别折腾没用的虚礼。」
朱元璋在病榻前坐下,再次问了刚才戴思恭回答过的问题:
「午膳用了吗?」
朱标回道:
「刚吃过。」
朱允炆在一旁开心地说道:
「皇爷爷,父王吃了小半碗米饭,半碗奶,又吃了点菜。」
朱元璋不断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