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78章 圣手,有骨头吗?

朱元璋定下了药方,便去了寝殿。

朱标已经躺下,斜靠着软枕。

朱元璋询问了中午的饮食情况。

朱标回答后,又说道:

「父皇,以后戴院判的方子他一个人签字就可以了吧?」

朱元璋捻着胡子笑了,「标儿,是担心刚才的事再发生?「

朱标点点头,皱眉道:

「是啊,父皇,一钱的量而已,周慎行有些小题大做了。许生有一句话说的对,过分追求四平八稳,只会影响治病的效果。「

「我考虑一下,你先别急。」朱元璋安慰道。

朱标看他有些憔悴,问道:

「父皇,最近事情很多吗?」

朱元璋摇摇头,「刚开春,基本上没有多少事,无非就是边关要粮饷,海边有倭寇。」

他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奏本,「你看看。」

朱标接过去,竞然是大理寺卿陈辉的奏本。

标题有些刺眼:

「大理寺卿陈辉论韩国公冤事状」

他清楚地记得,上一个这幺写的,是户部的郎中王国用。

当时父皇留中不发,重臣们知晓其中的厉害,都识趣地装不知道,事情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

虽然暗流涌动,但是表面上风平浪静,几乎没激起一道涟漪。

本以为事情过去了,没想到又来一道。

朱标有些担心,父亲被激怒之后,新帐旧帐一起算,又会有大臣倒霉了,他迅速浏览了一遍,最后合上奏本,字斟句酌道:

「父皇,虽然内容不乏胡乱语,但是他的本意还是希望明的朝堂稳固下来。」

这让朱元璋的心情更加复杂了。

李善长不同一般的功臣,那是帮着他定计策,倾心协谋,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大的明「萧何」。

结果,最终被他夷了三族。

仅有一个儿子因为尚了长公主,才得以留了一条性命,苟延残喘。

朱标捏着奏折,有些担忧地问道:

「父皇打算如何处置?」

「标儿如何看?」朱元璋将球踢了回去。

「呃——儿子建议留中不发。」

朱元璋沉默半晌,才叹了口气,「也好!

朱标还了奏本,「父皇,估计抄写已经在大臣之间流传了。」

朱元璋笑了笑,又说道:

「你以后行仁政就是了,以仁治国方能长久。」

朱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接擡头看着父皇。

看父皇的神情不像是在作伪,朱标信了,这是父皇的心里话。

没想到一向奉行严刑峻法的父皇,突然赞同仁政。

父皇的转变十分突然,朱标又惊又喜。

「父皇说的是,儿子受教了。「

几次大案,父皇将勋贵、官员杀的人头滚滚,甚至有时候官员缺额太厉害,有些衙门几乎停止了运转,只能让罪官带着枷锁做事。

朱标早已经对此颇有意见。

父皇突然提到了「仁」,这让朱标精神为之一震。

父皇晚年能有这幺大的改变,是大明臣子之福,是大明社稷之福。

话题有些沉重,寝殿一时间沉默了。

朱允炆、朱允熥兄弟老老实实站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喘。

皇爷爷和父王的谈话太敏感了,他们既觉得震撼,又莫名地有些激动,有些紧张。

幸好戴思恭、许克生进来,打破了沉默。

众人的注意力重回太子的病情。

戴、许上前施了一圈的礼。

朱标率先开口,安慰道:

「父皇和本宫其实一开始都是支持你们用生半夏的,但是周御医也是出于公心,不能置之不理。」

戴思恭躬身表示理解,「无论是臣,还是许生,都赞同周御医的质疑,只有辩证才能减少失误,完善药方的君臣佐使,更好地治病。」

见他如此宽容大度,朱元璋父子都微微颔首,夸赞了一番。

医士送来了新煎的药。

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给开药的御医和内官,一部分留给朱标。

戴思恭端起玉碗,喝了一口。

许克生接过去,也喝了一口,药很苦,他不由地皱皱眉头。

最后是东宫的一个内官也喝了一口。

宫女给他们每人送了一颗蜜枣,许克生放在嘴里嚼了嚼,是蜂蜜浸泡之后又晾干的,终于彻底掩盖了药汤的苦味。

盏茶时间过后,试药的三人都没事,朱标才喝了他的那一碗,喝光了药汤也是吃了一颗蜜枣过味。

过了一刻钟,戴思恭给朱标把了脉,「殿下脉象如常。」

这次吃药的程序终于走完了。

朱标问戴思恭:

「院判,这次的方子用几日?」

「禀殿下,依然是用三日,」戴思恭回道,「期间臣会通过脉象,来判断是否需要微调个别药材或用量。「

戴、许以为结束了,齐齐躬身告退。

朱标却对许克生道:

「许生,来出诊需要请假,但是不要耽搁了学业,自己多花一些时间,将课程跟上。」

「晚生遵令!」

「不懂的可以去请教黄编修,他是当年的探花郎,学问很扎实。」」晚生记住了。」

「你现在就出宫吧,回去好好读书,三后锦衣卫再接你来。」

戴思恭愣了,许克生请的是一天的假,太子怎幺还赶人?

许克生却明白,太子希望他出诊、读书两不误。

下午就是一些杂活了,御医、吏目、医士、医生都可以辅助着做,自己留不留下影响不大。

-

戴、许二人刚走没多久,寝殿再次被一阵女人的笑声打破了安静。

太子妃吕氏带着东宫的妃子、朱标的几个女儿来了。

一群人上前给朱元璋和太子见礼。

吕氏问了公公的安,之后又询问了太子的饮食起居。

朱允炆在一旁插嘴道:

「母亲,父王今天下午停了开路方,开始正式用药了。」

吕氏欣喜异常,「那说明之前的固本培元很有效啊!夫君,这真是太好了!列祖列宗庇佑啊!」

朱标笑道:

「也是院判、许生的功劳。」

吕氏笑靥如花,她的一切都系在太子身上。

太子身体康健,她的地位自然就稳固。

朱标问了女儿们的女工、学习,「最近读了什幺书?」

江都是大姐,出来回道:

「父王,家在读班家的《诫》。」

朱标见吕氏她们说说笑笑,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便笑道:

「是不是有事?」

吕氏她们都笑了。

江都郡主笑道:

「父王,我们都在等着听故事呢。」

朱标愣了:

「什幺故事?」

江都叫道:

「父王,昨天不是说好了吗?今天许神医来了,听他讲故事。您不知道,宫里都在传「神医妙计除恶匪,锦衣卫奇袭破危局』。」

朱标哈哈大笑,「许生已经回家了。」

几个女儿都失望地叫起来,「怎幺回去这幺早?」

「他为什幺不在父王这里住下?」

「父王,叫他回来呀!」

「—」

她们被困在深宫,很少有什幺乐趣,难得可以听一听外面的故事,还是那幺惊险、曲折的故事,没想到白跑了一趟。

看太子、太子妃被吵的头大,朱元璋不禁莞尔一笑,没想到案子已经传的这幺远了,连深宫都知道了。

朱标急忙摆摆手,示意女儿们安静:

「下次,等下次他来了,就让他讲给大家听。」

女儿们才勉强同意了。

朱标看看寝殿四周,摇了摇头:

「这里不行,没有你们去的地方。要是听的话,咱们得去大殿,你们在屏风后听。,几个郡主都齐声叫好,朱允炆兄弟也很感兴趣。

江都低声问朱允熥:

「许生员几日再来?「

「三日后。」

「这幺久啊!」江都有些失落,还要等这幺多天。

吕氏却担忧朱标的身体,「孩子们,依我看啊,你们三日后也别打扰你们父王的休息。就让炆儿、熥儿好好听着,回去给咱们转述好了。

朱元璋比较赞同这个方案。

可是朱标看女儿们失望的神情,便摆摆手道:

「我不碍事,到时候在大殿放一张软榻,反正就是躺着,软榻和床没什幺区别。」

7

众人正说着话,内官来禀报:

「十三公主来了。」

朱标急忙吩咐:

「快,将屋子收拾干净!」

十三妹是一个爱干净的,看见房间乱会很不自在。

吕氏起身亲自指挥宫人,将每一件物品都摆放整齐,即便是两个茶杯,手柄如果朝向不同,十三看了心里也会难受。

实在不好摆放整齐的,暂时撤下。

地面更是快速擦了两遍。

朱元璋笑道:

「三啊?这孩昨天不是来过吗?」

朱允炆笑着回道:

「皇爷爷,十三姑上午还来过呢。」

朱元璋呵呵笑了,太子仁厚,家里的孩子都和他谈的来,自从太子病倒了,后宫的孩子都会常来探望。

他很喜欢这种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朱标看了焕然一新的寝殿,不由地笑道:

「怪不得三妹喜欢于净整齐,这看上去就是顺眼了。」

朱允炆急忙道:

「父王喜欢,以后每天就这幺清洁好了。」

朱标摆摆手,笑道:

「罢了,还是之前的有生活气息。「

朱元璋捻着胡子,面带微笑,看着孩子们忙碌。

这就是家的味道。

吕氏又检查了一遍,才吩咐宫女:

「快请十三公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