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鄢懋卿听真!
朕今颁铁旨,尔须星夜转道大同,刻期办差。
到日即呈回执,敢有匿旨匿行,半刻迟延,半毫推诿,定斩不赦!
尔若自疑颈项坚于钢刀,尽可试朕之剑锋!
钦此!】
“???”
沈坤、高拱和严世蕃听罢圣旨,伏着的身子都是一僵。
饶是严世蕃他爹严嵩以前是礼部尚书,他在父亲的书房内见过的圣旨不计其数,也从未见过措辞如此情绪化的圣旨。
众所周知,当今皇上也算是个“文艺人”。
他在选用阁老、大臣,甚至是太监的时候,都极为注重文采,甚至对奏疏中的错别字都不能容忍。
这可不光是为了替他撰写青词,亦是一种彰显自己威仪与文韬的方式。
因此他下的诏书,通常也都辞藻华丽、措辞克制,基本不会像这道诏书一样直抒胸臆,还直接口语化的来了一句“鄢懋卿听真”,这简直是严世蕃此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就这么说吧。
如果不是今日前来传召的是他认识的陈喜,他肯定得好好质疑一下这道圣旨的真伪和这位公公的身份,说不定是有人胆大包天,假传圣旨呢!
同时,他与沈坤、高拱也在一同思考一个问题:
“皇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微操起来了?”
如今鄢懋卿已经促成了这样的大好局面,完全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至于大同的事,自然也没什么好急的了。
接下来皇上只需要在京城也来一招擒贼先擒王,撅了山西立在朝堂上的旗帜。
如此即使鄢懋卿不去大同,大同之事的阻碍也将骤然减少,只靠郭勋和严嵩应该也不会出现太大差池,即使鄢懋卿去了也就是走个过场。
说起来,鄢部堂真是耍的好一招声东击西啊!
只此奇谋载入史册,便足以使其跻身王佐国士之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难怪皇上如此宠信鄢部堂。
这样的王佐之才,哪个天子能不宠信,哪个天子能不呵护,哪个天子能不重用?
然后他们就见鄢懋卿仿佛忽然被点醒了一般,飞快叩首的同时,嗓子里发出了奇怪的颤音:
“微臣鄢懋卿……领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