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推开厚重的后门,一股属于石库门弄堂清晨的、浓烈而复杂的混合气味,如同一个热情的拥抱,扑面而来。

那是隔夜刷洗马桶残留的淡淡碱水味、各家煤球炉开始燃烧释放的呛人煤烟味、刚泼洒在石板路上又被太阳蒸腾起的水汽的土腥味、以及不知谁家正在煎炸食物飘出的油香……

它们交织缠绕,构成这座城市最底层的、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阳光明站在高高的门槛上,微微眯起眼,深深吸了一口这市井特有的、带着烟火尘嚣的空气。

仿佛一股无形的活力被注入身体,他挺了挺年轻的腰板,脚步变得轻快起来,随即汇入了弄堂里逐渐稠密、行色匆匆的人流中。

他的目标明确,并未走远,几步就拐进了弄堂口那家永远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小吃店。

“为民点心店”五个红漆大字写在木牌上,经年累月的油烟熏燎,早已让红漆发黑发乌,却更添了几分市井的亲热与熟稔。

早点铺门楣低矮,个子稍高的人进去都得稍稍低头。

刚一掀开那厚重油腻的深蓝色门帘,一股更加强劲、更加浓郁的热浪便猛地裹住了他。

这热浪混合着滚油沸腾的焦香、面粉烘烤的麦香、豆浆煮沸的豆腥气、碱水特有的微涩,还有店里拥挤人群散发出的汗气……扑面而来,几乎令人窒息。

狭小的店面像个蒸笼,里面挤满了人。

几张被油垢浸染得乌黑发亮的方桌和长条凳早已座无虚席。

更多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干脆蹲在墙角门边,捧着碗碟,埋头大吃。

男人们大多穿着汗渍斑斑的白背心或洗得发白、印着模糊厂名的工装,露出黝黑结实的胳膊。

女人们则挽着利落的发髻,挎着竹编或藤编的菜篮,嗓门清亮高亢,在嘈杂中也能清晰地穿透出来。

“两根油条,一碗咸浆!堂吃!”

“大饼两只!甜浆打包!快点哦,赶辰光!”

“粢饭包油条,加!多加点!快点快点!”

……

此起彼伏的沪语点单声、碗碟碰撞发出的清脆或沉闷的声响、食客吸溜滚烫汤水的“呼噜”声、伙计洪亮到有些嘶哑的应答声……

所有这些声音,在食物蒸腾的热气和油烟中,交织成一首喧腾而充满活力的早点铺晨曲,生机勃勃,带着粗粝的生活质感。

阳光明像一尾灵活的鱼,侧着身子,在人与人的缝隙中穿梭,很快挤到靠墙的收银台前。

收银的是个精瘦的年轻男人,人称“小宁波”。

他鼻梁上架着副断了一条腿、用细麻绳小心绑在耳朵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因常年算计而显得格外精明的眼睛。

他的手指沾满了油污和面粉的混合物,在一架油腻得几乎看不清算珠的木头算盘上拨动得飞快,“噼啪”作响,那熟练劲头仿佛算盘是他手指的延伸。

“小宁波,一副大饼油条,大饼要咸的,一碗咸浆,堂吃。”阳光明的声音在鼎沸的嘈杂中依然清晰稳定。

“咸大饼3分、油条4分、咸浆5分,大饼半两粮票、油条1两粮票。

总共一角二分,粮票一两半。”

小宁波头也不抬,布满油光的手指在算盘上最后清脆地一拨,报出价格,语气不容置疑。

阳光明从裤兜里掏出几张卷了边儿的毛票和两张同样皱巴巴、盖着红章的一两半粮票,仔细数好,递了过去。

小宁波接过钱票,手指沾着唾沫,飞快地捻开点清,麻利地从一沓油渍麻的小纸片上撕下一张,用沾着油墨的手在上面划了个记号,塞给阳光明:

“喏,九号头拿好,排队等。前面还有八个号头。”

点餐窗口的队伍排得不短。

炸油条的巨大铁锅就支在店门口,滚烫的热油在里面翻腾着细密金黄的油泡,滋滋作响,油烟升腾。

一个赤膊的壮硕师傅,脖子上搭着条早已看不出本色的灰毛巾,古铜色的皮肤上油光锃亮,汗水沿着肌肉的沟壑滚落。

他正用两根长长的竹筷,灵巧地翻动着油锅里迅速膨胀、变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每一次翻动,都带起一阵更浓郁的焦香。

旁边是烤大饼的桶炉,炉火正旺,红彤彤的炭火映着炉壁。烘烤着贴在炉壁上的面饼,麦香混着炭火特有的焦香弥漫开来,与油条香交织缠绕。

做粢饭团的师傅站在一个冒着热气的大木桶旁,动作麻利得像上了发条。

他用湿布垫着手,从木桶里飞快地挖出一团雪白滚烫的糯米饭,在湿布上摊开,撒上一小撮亮晶晶的白,放上一截刚出锅、还滴着热油的金黄油条,再极其利落地一卷、一捏,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粢饭团便魔术般出现在他手中,递给了窗口翘首以盼的顾客。

阳光明排着队,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刚出炉的食物牢牢吸引。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