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他走到办公桌后,在那把旧木椅上坐了下来。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但还算稳固。

他伸手拿过那瓶蓝墨水,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拿起蘸水笔,试了试笔尖的弹性,笔尖划过吸墨纸,留下一道蓝色的痕迹。

一切都是崭新的,带着刚刚启用的生涩感,却又透着机关单位特有的那种程式化的按部就班的味道。

他从文件柜里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夹,封面上用规整的仿宋体写着“红星国厂财务科规章制度汇编(一九六八年七月修订)”。

纸张粗糙而厚实,字迹是油印的,带着淡淡的油墨味,有些地方墨色浓淡不均。

他翻开第一页,开始逐字阅读,目光扫过那些严谨而有时略显刻板的条文规定。

但他的心思,并未完全沉浸在这些条文中。

他的耳朵留意着门外的动静。

大办公室里的算盘声、低语声、脚步声、咳嗽声,隔着门板,模糊地传进来。

他能想象到,外面那些科员们,此刻恐怕也在窃窃私语,交换着眼神,猜测着这位新来的、年轻得过分的副科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又会给财务科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冲击。

时间在阅读和思考中悄然流逝。

阳光明看完了规章制度汇编,又找出了科里的人员名册和岗位职责说明。

财务科总共二十七人。其中在编干部二十三人,另有四名临时工,负责一些辅助性的杂务和清洁工作,他们的名字列在最后,用另一种颜色的墨水书写。

科室人员分为五个职能小组。

一组,成本核算组。

负责全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成本计算与分析,核定工时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成本报表。

这是财务科的核心业务组之一,组长叫钱汉民,是个五十岁左右的老会计,名册上备注着“群众”身份,据说性格谨慎,业务扎实,是科里的老黄牛。

副组长姓张,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同志。

二组,资金管理组。

负责编制和执行资金收支计划,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办理结算业务,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组长孙正业,四十出头,名册上显示是党员。在阳光明的印象中,这个人看上去精明能干,说话的语速很快。

二组的副组长是一位姓陈的女同志,阳光明对她的印象不深。

三组,综合会计组。

负责总账管理,会计报表的编制与上报,会计档案管理,以及科内的综合事务。

组长姓王,王建业,也是科室里的老人,名册上同样是“群众”,性格似乎有些内向,不太爱说话,总是埋首于账册之中。

副组长是一位年轻的男同志,刚升上来不久。

四组,结算报销组。

负责全厂职工的工资结算、各项费用的审核与报销。这个组直接面对全厂职工,事务繁杂,工作量很大。

组长李素娟,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同志,名册上是党员,看起来干练利索。

副组长吴爱华,三十多岁,也是女同志。

五组,专项资金管理组。

负责各项专用基金,如更新改造基金、大修理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的管理与核算,监督专项工程项目的开支。

组长赵卫国,三十五六岁,年纪相对较轻,名册上是团员,据说很有几分冲劲。

副组长周为民,三十岁左右,戴眼镜,看起来比较斯文。

每个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组员二至三名不等。

这些信息,阳光明早已通过此前的观察和打听有所了解,但此刻看着白纸黑字的正式记录,感受更加具体。

谁是骨干,谁可能心存疑虑,谁或许可以争取,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初步闪过。

但他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的人际关系和站队,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和碰撞中逐渐清晰,急不得,也勉强不得。

他合上名册,将其放回文件柜。然后拿起一份近期的资金收支日报表,试图将上面的数据与各组的职责对应起来,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思考着资金流动背后的业务逻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停在了他的办公室门口。

那脚步声带着几分犹豫,似乎在门外停顿了一两秒,像是在做最后的决定。紧接着,是两下克制而清晰的敲门声。

“咚,咚。”

阳光明抬起眼,看向那扇深褐色的木门,脸上的表情恢复平静,声音不高不低地应了一声:“请进。”

门被轻轻推开。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同志站在门口。他身材中等,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袖子挽到小臂,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脸上带着几分拘谨和试探的神情,手里还拿着一个黑色封面的笔记本。

“阳科长。”他开口称呼,语气恭敬而略带紧张,身体微微前倾,“打扰您了。我是五组专项资金管理组的副组长,我叫周为民。”他说话带着一点江南口音,但咬字很清楚。

阳光明立刻想起来了,五组的副组长。名册上的信息瞬间被激活——周为民,三十岁,中专学历,财务专业。

他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从座位上站起身,绕过桌角:“周为民同志,你好。请进,请坐。”他指了指桌前的木头椅子,态度热情而自然。

周为民略显局促地走了进来,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微微欠身,双手捧着笔记本:

“阳科长,您刚来,本不该马上来打扰您。就是想跟您简单汇报一下我们五组目前的主要工作情况,让您尽快有个了解。”

他的措辞很谨慎,姿态放得较低,眼睛透过镜片快速地扫了一眼阳光明的表情。

阳光明再次伸手示意椅子:“坐下说,坐下说。我初来乍到,正需要多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你来得正好,我很需要听听一线同志的介绍。”

他的态度亲切自然,语气诚恳,有效地缓解了周为民的些许紧张。

周为民这才侧身坐了下来,只坐了半个椅面,腰背挺得笔直,双手将笔记本放在膝盖上,翻开到某一页。

阳光明也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目光平和地看着他,做出倾听的姿态。

“阳科长,我们五组,主要是负责各项专用资金的管理……”

周为民开始汇报,语速平稳,条理清晰,显然来之前有所准备,笔记本上列着提纲。

他详细介绍了五组目前负责的几个专项基金账户的情况,包括资金的来源、规模、近期的主要支出项目、以及相关的审批流程。

他提到了正在进行的细纱机大修项目的资金拨付情况和进度,也说了下一季度职工福利基金用于食堂炊具更新的初步计划,甚至还简要说明了几笔较大金额支出的审批依据和凭证归档情况。

汇报的内容务实而具体,数据准确,显示出他对本职业务的熟悉和负责态度。

在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任何逾越的表态,没有刻意贬低谁,也没有露骨地表忠心,仅仅是就工作论工作,完成了一次标准化的、下属对新任领导的初步工作汇报,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阳光明心里很清楚,在这个微妙的时刻,科长刘金生刚刚离开不久,大办公室里无数双眼睛都在暗中观察,选择第一个走进他的办公室,其本身就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

这说明了周为民的态度——他愿意主动靠近新领导;

更暗示了五组内部,组长赵卫国和这位副组长周为民之间,恐怕存在着不小的矛盾或分歧。

否则,于情于理,第一个来的,应该是组长赵卫国本人,而不是副组长周为民。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