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生活,如同阳光明预料和期盼的那般,如同一条平静而温暖的溪流,温馨而平静地展开。
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只有细水长流的日常幸福。
林见月并不是一个精明细心、节俭度日或者有极强掌控欲的人,她性格里有种天然的恬淡、顺从和对阳光明几乎无条件的信任。
她并没有像这个时代很多妻子那样,理所当然地要求丈夫上交全部工资,由自己来统一掌管家庭财政,精打细算地规划每一分钱的用途。
而阳光明,为了更方便的取用冰箱空间里的物资,更不会主动提出。林见月知道他手里有钱有票,阳光明能够不时拿回家一些好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林见月原本还想把自己的工资交给阳光明保管和支配,但被阳光明拒绝了,让她自己留着。
林见月的工资不高,阳光明还会三不五时的塞给她一点零钱,让她随便,想买什么就买点什么。
林见月很享受阳光明的宠溺,觉得这样很好,轻松,没有压力,不必为繁琐的家庭账目操心。她本身对物质要求就不高,信任阳光明能安排好一切。
对于阳光明硬塞给她的那些零钱,林见月也不会乱,一般都会积攒起来。
对于家里时不时就会出现的一些“希罕”物资,比如品相极好的金华火腿,难得一见的大黄鱼,甚至是偶尔出现的一些显得尤为珍贵的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林见月最初也只是好奇地问过一两次。
阳光明总是用“托朋友从特殊渠道换的”、“帮了食品公司或者郊县老乡一点忙,人家送的谢礼”、“厂里偶尔发的特殊福利”等理由轻描淡写地解释过去。
这些理由在这个物资普遍匮乏、但私人关系之间的调剂和非正式渠道又确实存在的年代,倒也合情合理,并非完全说不通。
林见月本身就不是追根究底的性子,见阳光明说得坦然,几次之后也就习以为常,不再特意询问来源。
她只知道,跟阳光明在一起,生活上的吃喝用度,远比她以前在娘家按定量生活或者和冯向红同住时,要宽裕和滋润得多,餐桌上的菜肴总是比邻居家要丰富些,油水也足。
这让她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和安心。
她并不在意这些东西具体是怎么来的,她在意的是阳光明有这个能力和门路让家里过得好,并且愿意为她、为这个他们共同的小家付出,这就足够了。
这种被照顾、被珍视的感觉,让她倍感幸福。
阳光明也因此省去了许多编造复杂理由的麻烦,内心也松了口气。
他可以更加自如地、根据实际需求和时机,从那个神奇的冰箱空间里拿出适量物资,循序渐进地改善家里的生活。
家里的米面粮油肉蛋几乎从未断过档,生活品质并没有因为婚姻生活的开始、多了一个人监督而有所下降,反而一直维持在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令邻居们私下羡慕和议论的水平。
这也让阳光明更有底气去经营他们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