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素来信服这个有主见、有见识、如今更是家里最有出息的弟弟。加之她在县医院的工作虽然忙碌,但环境相对稳定,宿舍也还安静,便也听从了建议,在工作之余、照料年幼女儿的间隙,开始重新捧起了书本。
北国的夜晚漫长而寒冷,窗外是呼啸的风声。阳香梅在灯下展开书本,那些陌生的公式、久违的课文,常常让她感到力不从心,岁月的流逝似乎也带走了她曾经的敏捷思维。
但想到小弟的信,想到那个模糊却诱人的“可能性”,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有时,女儿晓雯睡熟了,她还在灯下演算,手指冻得发僵,就哈口热气搓一搓继续。
这其中的艰辛与孤独,远在魔都的阳光明无从详细得知,只能寄望于二姐自身的毅力和坚持。
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里,阳光明小小的家属院宿舍,以及岳家宽敞的干部楼,时常可见挑灯夜读的身影。
橘黄色的灯光下,映照的是凝神思索的专注面庞,是轻轻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响,是压低声音讨论问题的絮絮低语。
这浓厚而自觉的学习氛围,在这个知识被轻视、读书无用的年代背景尚未完全褪去的尾巴上,显得既珍贵难得,又带着一丝超前的预见性,仿佛暗夜中悄然积蓄力量的萌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跟上这股悄然兴起的“学习热”。
阳光明身边的几位好友,除了冯向红之外,对于重新捧起课本这件事,大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并非他们对阳光明的建议不重视,实在是现实条件与个人情况所限。
楚大虎性子豪爽耿直,一身力气用在工厂保卫工作中是一把好手,但让他静下心来,去啃那些弯弯绕绕的公式定理,去背诵冗长的课文段落,简直比让他连续进行半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还要疲惫不堪。
他尝试了几次,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文字就如同看天书一般,头皮发麻,最终只能无奈地挠着头,对阳光明憨厚地笑道:
“光明,哥们儿真不是这块料,这书本跟我犯冲,一看就头晕眼,坚持不了。我还是老老实实练我的擒拿格斗,当好我的保卫员吧!这条路,踏实!”
严俊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仅限于“稍好”。
他高中毕业这么多年,那点本就算不上厚实的文化底子,早已在日复一日的人情往来中还给了老师。
如今重新拾起,感觉异常困难,陌生的概念、遗忘的知识点层出不穷,坚持了没多久,最初被阳光明点燃的那点热情,便也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渐渐消退了。
谢飞扬倒是比楚大虎、严俊多坚持了一段时间。
他毕竟在政府部门工作,见识相对广些,也更能理解阳光明话语中隐含的深意。
但他的基础确实不牢,学习起来事倍功半,如同狗熊掰棒子,学后面忘前面,效率低下。
加之他的人际应酬不少,能静心学习的时间本就有限,外界的干扰也多。
久而久之,面对那些难以攻克的知识堡垒,那股好不容易提起来的心气也就渐渐淡了,最终也只能望“书”兴叹。
对于这几位好友的实际情况,阳光明心知肚明,洞若观火。
他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人生道路千万条,并非只有考大学这一座独木桥。
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只要肯努力,行行都能出状元。他当初的提醒,不过是尽朋友之谊,播撒一种可能性,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至于能否开结果,强求不得,也无需强求。
朋友的意义,在于提醒与陪伴,而非替对方选择人生。
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冯向红。
冯向红本就聪明伶俐,上学时成绩就不错,虽然这些年有所荒废,但天生的智商和理解力还在。
在经历了父亲出事、与谢飞扬分手的痛苦后,她似乎将一部分无处安放的精力与情感转移到了学习上,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现实的逃避。
加之有林见月这个好友时常一起切磋、互相鼓励,她的学习进度相当不错,重新梳理初高中的知识,并未感到太过吃力,反而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充实感。
一九七七年十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同积聚了太久力量而终于炸响的春雷,瞬间传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招生制度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回来了!
官方媒体正式公布了这一决定,并通过广播、报纸,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城市和乡村。
这一刻,无数被压抑了太久、渴望太深的知识青年和莘莘学子,热泪盈眶,奔走相告,仿佛长久禁锢的闸门被轰然打开,希望的洪流奔涌而出。
整个国家,仿佛都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渴望改变、憧憬未来的激动气息,一种久违的对知识的尊崇氛围开始回归。
阳光明家中,更是群情振奋,一种“果然如此”的感慨,弥漫心头。
林见月、阳光耀、岳心蕾三人,因为提前了近一年时间做准备,系统地复习了初高中知识,面对这突然其来却又在内心深处期盼已久的消息,虽然难免有些临考前的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有备而来”的信心十足。
他们比那些仓促应战、甚至毫无准备的考生,拥有了太多的先发优势和时间积累。阳光明提供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此刻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阳光明自己,则并没有打算参加这次万众瞩目的高考。
他的目标更为明确和长远——参加明年,即一九七八年恢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
他考取研究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一纸文凭,更是为了一个更为清晰的目标:尽快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
对于自己的未来,他早已有了明确的规划。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志向并不适合走仕途,而内心涌动的想法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在商业上有所建树和发展。
然而,他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至少十年内,国内的经商环境和政策尚不成熟,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他打算走出国留学这条捷径,也是当时条件下最正规、最被认可的途径。
他有冰箱空间这个金手指,同时还明了全球范围之内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国外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等他在国外积累了巨量财富,以后国内的环境变得宽松,再回国投资也不晚。
在这个时期,出国仍然是一件极其困难、门槛极高的事情,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而研究生学历和公派留学资格,无疑是其中最光明正大的“通行证”。
阳光明有能力考取研究生,自然要选择这条光明大道。
高考报名的热情空前高涨,如同燎原之火。
阳光明身边的许多人,无论准备充分与否,都怀揣着希望报了名。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基础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十一月份,由于魔都地区报考人数实在太多,远远超出了预期和考场承载能力,不得不先进行一轮预考筛选,以控制参加正式高考的考生规模。
这无异于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设置了第一道关卡。
预考结果出来,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林见月、阳光耀、岳心蕾、冯向红,凭借着扎实的复习和原有的底子,顺利通过了预考,拿到了正式高考的“入场券”。
谢飞扬也凭借一定的底子和考前的冲刺复习,惊险地擦边通过了预考,得以继续前行。
而楚大虎、严俊,以及蔺书楠等人,则在这第一关就被刷了下去,无缘正式的考场。
楚大虎对此倒是很豁达,仿佛早已料到,他拍着阳光明的肩膀,声音洪亮地说道:
“早就料到的事儿!能去预考场上坐一坐,闻闻墨水味儿,体验一把,也算对得起你当初苦口婆心劝我学习了!
哥们儿以后还是专心当我的保卫员,靠力气吃饭,心里踏实!”
严俊和蔺书楠虽有些许失落,但很快也接受了现实,毕竟基础差距摆在那里,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弥补。
七七年的高考,就在这种紧张、热烈、充满希望又夹杂着些许残酷的氛围中,于十二月份如期举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但考场外却聚集着无数颗焦灼、期盼、滚烫的心。
阳光明特意请了假,亲自送林见月去考场。
他看着林见月穿着厚厚的衣,围着围巾,手里握着文具袋,与同样满怀信心的二哥二嫂汇合,然后随着汹涌的人流,走进那道可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