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从设置美人计、感情陷阱,到抓住个人或家庭的某些弱点进行威逼胁迫。

专家们教导他们如何识别这些陷阱,如何应对各种盘问和策反企图,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爱国心。

“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或者感到被针对、被胁迫,第一要务是保证自身安全,然后想方设法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取得联系。”这句话被反复强调。

这部分内容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此行并非单纯的学术之旅,背后还有着看不见的暗流和风险。

纪律教育和外事礼仪培训同样严格,细致到近乎苛刻。

从着装规范、言行举止,到与外籍人士交往的分寸把握,都有明确的规定。

甚至如何用西餐、如何握手、如何递接名片等细节,都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和演练。

这些要求,对于习惯了国内相对简单人际交往的学员们来说,既新奇又感到一种无形的约束。

国情与政策学习则帮助他们更好地向外界介绍中国,解答可能遇到的关于中国的问题。

他们需要熟悉国家最新的建设成就、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新变化、新气象,以便能够客观、准确地进行交流和解释,消除外界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和偏见。

培训老师强调,既要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也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除了精神与知识的“武装”,还有物质和生活上的准备,这些具体而微的事务,同样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和此次派遣的郑重。

国家为每位留学人员发放了一笔可观的置装费,用于购置在国外学习生活所需的行头。

在这个国内普遍穿着蓝灰绿、西装还不普及的年代,这笔钱堪称“巨款”。

在一个周末,阳光明和同学们一起,拿着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到指定的通常只对外宾和归国华侨开放的侨汇商店,量体裁衣,订做了两套合身的西装,一套藏青色,一套深灰色)。

此外,还有一件厚实保暖的毛料大衣,接着又购买了皮鞋、衬衫、领带等配套物品。

站在试衣镜前,看着镜中那个身着挺括西装、形象焕然一新的自己,阳光明恍然有种跨越时空的错觉。

兑换外汇的额度有限,每人仅能兑换少量美元,用于初到异国他乡时的应急安顿。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在国家外汇储备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已是极为不易,体现了国家对他们这些学子的深切关怀。

学员们领到那张珍贵的外汇兑换证明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仿佛肩头压上了千斤重担。

护照和签证等一切手续,均由留学管理部门统一包办,无需他们个人操心。

这种“一条龙”服务,在当时的条件下堪称奢侈,让他们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不必为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分神。

阳光明只需要按照要求提交照片和填写表格,其他的一切,都有专门的人员去跑、去协调。这种被组织妥善安排的感觉,既让人安心,也强化了集体的归属感。

培训期间,阳光明凭借其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沉稳冷静的心理素质,在各项考核中表现优异。

尤其是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即兴演讲,还是模拟学术讨论中的观点陈述,他都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用词准确,逻辑分明,得到了外教和培训老师的一致好评。

他那种不张扬、善于倾听、关键时刻又能切中要害的特质,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同时,他也与一同培训的其他四位递补人员,以及部分先期参加培训的同学建立了初步的友谊。

学员们来自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有学物理的郑国涛,有学化学的、学生物的,还有一位是学经济管理的,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感。

在紧张的学习间隙,他们也会聚在一起,用熟练的英语交流各自专业的有趣知识,或者用中文讨论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忧。彼此鼓励,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氛围紧张而又融洽。

这种在特殊环境下结成的友谊,虽然才刚刚开始,却显得格外珍贵。

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中飞逝,每一天都像被压缩过,充实得让人喘不过气,却又在回首时发现,一个多月的高强度集中培训竟然已经接近尾声。

十二月十号,培训正式结束。

所有留学人员,在外语学院的礼堂举行了简短的结业仪式。

相关领导再次强调了纪律和要求,并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平安归来。

领导的讲话语重心长,台下五十二名学员神情肃穆,他们都明白,从这里走出去,意味着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即将开启。

从十一号开始,总共五十二名留学人员获得了大约半个月的宝贵假期。

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回原单位进行最后的工作交接,然后回家与亲人短暂团聚。

这是出发前与亲人告别的唯一机会,空气中开始弥漫起离别的愁绪与憧憬未来的激动。

十二月二十五号,所有人必须返回外语学院报到,二十六号,就将统一出发,奔赴机场,踏上前往美国或欧洲的旅程。时间表已经精确到了天,时间紧迫。

培训一结束,阳光明立刻行动起来。

他首先赶到火车站,排了不短的队,买到了第二天返回魔都的硬卧车票——时间紧,路途遥远,他需要利用这二十多个小时的旅途时间,好好休息,他不会在这方面节省。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