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起头,目光坦然而自信地迎向刘参赞审视的眼神,继续说道:“请组织上相信我,给我这个尝试的机会。
我会制定详尽到小时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这第一个月的每一分每一秒,全力以赴进行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同时,我也愿意承担尝试失败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刘参赞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从他沉稳的语调、条理清晰的表述和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眸中,他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留学生的气质——那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源于绝对实力的自信,而非年少轻狂。
他回想起国内转来的关于阳光明在清华学习期间和选拔考核中近乎完美的评语,以及几位资深教授对其天赋和潜力的高度评价,内心开始动摇。
这样一个学生,或许真的不能以常理度之?
沉默再次在办公室里弥漫。
良久,刘参赞轻轻舒了一口气,表情缓和了一些,说道:“既然你如此坚持,并且陈述了充分的理由,展现了极大的决心……那么,我们可以原则上同意你的申请。”
他看到阳光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立刻抬手制止了他想要道谢的话,严肃地补充道:“但是,你必须严格遵守你的承诺,制定并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期向我这里简单汇报一下准备进展。
我们会密切关注你的情况。
阳光明同志,请你务必记住,你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们中国留学生整体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请您和组织上放心!”阳光明站起身,郑重地承诺,“我一定严格遵守纪律,全力以赴,绝不会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
获得了联络处的“原则上同意”后,阳光明回到斯坦福校园后,立刻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一场为期一个月、高度自律和密集的备考冲刺之中。
他的生活瞬间变得如同精密的钟表般规律而高效。
每天清晨六点,当帕罗奥图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掠过丘陵,洒向校园时,他便准时起床。
简单的洗漱和早餐后,他便背着双肩包,步履匆匆地直奔那座气势恢宏、拥有无数馆藏和安静学习空间的塞西尔·h·格林图书馆。
他按照考试大纲和从系里获取的推荐书目清单,在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中系统地搜寻、借阅相关的经典教材、权威论文集、最新的技术报告和历年的考题汇编。
他的学习方法是高度结构化的:
上午的黄金时间,通常专注于一个核心领域,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成原理,他会同时研读帕特森和亨尼西的经典著作,并对照阅读几篇关于risc架构的开创性论文;
下午则切换到另一个领域,比如算法设计与分析,他不仅会熟记经典算法,更会着重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设计思想,并尝试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晚上,当图书馆的灯光变得愈发温暖宁静时,他则用于整理白天学习的笔记,并完成大量的模拟习题和限时测试。
他的学习效率高得惊人。
得益于那超强的记忆力和两世为人带来的精神力迭加,大量的文献阅读和信息吸收变得事半功倍。
他阅读速度极快,且几乎能做到过目不忘,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迅速理解复杂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新的知识无缝对接到自己已有的、牢固的知识框架之中。
而前世积累的俯瞰整个学科发展历程的宏观视野,则让他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穿透力”。
在阅读一些当前被认为是前沿的论文时,除了备受关注和赞誉的突破理论部分,他往往还能敏锐地察觉到其潜在的局限性,甚至能看到其未来可能的演变方向。
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使得他在理解和分析问题时,总能比普通学生,甚至比一些研究者,多出几个维度。
除了将自己沉浸在图书馆的书山文海之中,他也刻意抽出时间去旁听一些高年级或博士生的核心课程,如杰里·凯教授的“操作系统高级专题”或唐纳德·克努特教授的“算法分析”。
他不仅去听,更是去观察和感受斯坦福的教学风格、课堂互动模式以及教授们提问的角度。
课堂上,他总是选择靠前但不显眼的位置,专注地听讲,偶尔会在讨论环节,用已然相当流利自然的英语,提出一些直指核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能切中要害,显示出提问者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逐渐引起了少数敏锐的教授和身边同学的注意。
他的室友马克,是个性格外向、热爱社交、热衷于参加各种派对和社团活动的典型美国学生。
起初,他对这位突然出现的沉默寡言、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在图书馆的中国室友充满了好奇。
马克曾几次热情地邀请阳光明参加公寓楼组织的披萨之夜、或者各种派对,试图将他拉入自己的社交圈子。
但阳光明总是带着歉意,礼貌而坚定地婉拒:“谢谢你,马克,但我真的需要准备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
几次之后,马克虽然觉得这位室友的生活有些过于“单调”和“无趣”,甚至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学习机器”的绰号,但他也充分尊重阳光明的选择和个人空间,不再过多打扰,只是偶尔在晚上回来时,会好奇地问一句:“嘿,阳,那个可怕的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时间在这样日复一日、心无旁骛的苦修中飞速流逝。
阳光明仿佛进入了某种“心流”状态,外界的一切干扰都被自动屏蔽,他的整个世界只剩下那些抽象的符号、复杂的逻辑和无穷无尽的知识点。他甚至感觉不到疲惫,只有一种不断汲取知识、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充实感和愉悦感。
仅仅过了二十天,当阳光明合上最后一本指定的重要参考书的最后一页,轻轻地将那本刚刚出版的书籍放回书架时,他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上,顿感全身轻松,轻轻闭上了眼睛。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温暖地洒在他的身上。
他没有在脑海中机械地回忆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尝试将整个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知识体系,如同构建一棵巨大的“知识树”一般,从根基到主干,再到分支和叶片,完整地、有机地梳理了一遍。
他感觉到,各个原本独立的领域之间,仿佛被无数无形的丝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一种前所未有的、对知识的掌控感和强烈的自信,充盈在他的胸间,如同这加州的阳光般温暖而真实。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甚至比预想中还要充分。
他不再有任何犹豫,当天下午便前往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办公室,正式提交了参加本月博士资格认证考试的申请。他的申请很快被受理,考试就定在一周之后。
这最后的一周,阳光明没有选择继续拼命地往大脑里塞入新的知识,或者进行高强度的刷题。
他深知“张弛有道”的道理。
这一周,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回顾、梳理、查漏补缺,以及最重要的——调整身心状态。
他减少了在图书馆的时间,增加了在校园里散步、慢跑的时间,让自己沐浴在加州的阳光下,呼吸新鲜的空气,确保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以最清醒的头脑、最充沛的精力和最平和的心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峻挑战。
考试日如期而至。
笔试部分在系里一间宽敞的教室进行,持续了整整一天。
上午和下午各一场,每场三个小时,涵盖了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应用的多个核心领域。
试卷上的题目不仅题量巨大,而且难度极高,既有对基础概念的深度挖掘,也有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题,甚至还有一些涉及当前研究热点、带有明显探索性质的开放性题目。
考场里气氛凝重,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