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形几乎一模一样。二姑和二姑父看到他带来的丰厚礼物,同样是震惊、感激,外加一番推辞,然后最终高兴的收下。
阳光明同样只坐了不到半小时,留下礼物和即将去京都的消息,便告辞离开。
赶在日头升到头顶之前,阳光明回到了家。
午饭是田玉芬用阳光明带回来的白面烙的饼,又炒了个腊肉豆角,煮了一锅小米粥。
金黄的烙饼散发着麦香,油润的腊肉咸香适口,一家四口吃得格外满足。
阳珊珊小脸上全是幸福,啃着饼,含糊不清地说道:「要是天天都能吃这样的饭就好了。」
这话让田玉芬和奶奶心里又是一酸,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离开这里,去为孩子们搏一个更好未来的决心。
接下来的两天,田玉芬和秦兰英向生产队请了假,专心在家里收拾。
要带走的衣物被褥不多,都打着补丁,但浆洗得干净,迭得整整齐齐。
田玉芬临时做了两个结实的布袋子,把一家人的换洗衣物、几双还算完好的布鞋,以及老太太常吃的几样草药,仔细包好,放了进去。
最重要的还是粮食。
家里明面上剩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玉米、高粱、小麦,以及阳光明带回来的白面、大米、腊肉等,都被婆媳俩小心翼翼地藏好,轻易不会被陌生人找到。
「等咱们在那边安顿好了,这些粮食……还得想办法带过去。」田玉芬看着藏好的粮食,语气有些复杂。
这些粮食都是她一粒一粒省下来的,想着以后要是在京都安了家,粮食肯定也不宽裕,还是要想办法把这些粮食带过去。
阳光明理解母亲的心情,安慰道:「娘,放心,等咱们在京都落了脚,这些东西我回来处理,肯定不浪费。」
秦兰英也叹了口气:「走吧,走吧,人比东西要紧。只要人在,好日子就在后头。」
就在一家人忙着收拾的当口,光明的两个姑姑——大姑阳桂香和二姑阳兰香,在第二天下午,都回了娘家。
她们是听光明说了要去京都的消息,心里放不下老母亲和嫂子、侄女,特意赶回来看看。
一进院子,看到屋里屋外收拾的迹象,俩人就知道这件事应该是准了。
「娘,大嫂,听说你们要去京都?」大姑性子急,拉着田玉芬的手就问。
田玉芬看了看阳光明,阳光明微微点头。
田玉芬这才把两个小姑子叫到里屋,压低声音,将打算迁户口去京都找工作的计划,简单跟两个小姑子说了说。
自然,略去了其中关于阳建雄补偿的那层意思,只说是光明想办法,看能不能在城里落下脚,吃上供应粮。
两个姑姑听完,又是惊讶,又是替他们高兴,同时也充满了担忧。
「京都那地方,人生地不熟的,能行吗?」二姑性子柔和,担心地问。
「有啥不行?光明是大学生,有见识,他爹……那边总归也能帮衬点。」大姑倒是想得开,「去了好歹能吃上饱饭,不用再像现在这样熬煎。我看是好事!」
话虽如此,想到大嫂一家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两个姑姑眼圈都红了。
秦兰英看着两个女儿,心里也是百感交集。
「你们也别担心,有光明在呢。等我们在那头安顿好了,给你们写信。」老太太拉着两个女儿的手,安慰道。
最终,两个姑姑决定留下来住一晚,陪老母亲和嫂子说说话,明天送她们上车。
当天晚上,阳光明家格外热闹。
两个舅舅田玉林、田玉柱,两个姑姑阳桂香、阳兰香,再加上阳光明一家四口,八个人围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
桌子上摆满了菜。酱牛肉、猪头肉切了满满两大盘,腊肉炒了青椒和豆角,咸鸭蛋一切两半露出红油,凉拌黄瓜清爽可口。
此外,还有一大海碗蛋花汤,撒着翠绿的葱花。
这桌菜,比过年还要丰盛。
阳光明特意买了两瓶本地产的「高粱烧」,给两个舅舅和自己满上。在他的劝说下,母亲田玉芬和两个姑姑也各自倒了一小杯。
「来,大舅,二舅,大姑,二姑。」阳光明端起酒杯,神情郑重,「我们一大家子,明天就要走了。这一走,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再回来。家里这些年,多亏了亲人们帮衬,这杯酒,我敬你们!」
田玉林不善言辞,端起酒杯,重重叹了口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去了那头……好好的!」
田玉柱也端起杯,语气沉稳:「大姐,大娘,光明,珊珊,到了京都,凡事多商量,稳着点来。家里这边有我和大哥照应着,不用担心。」
两个姑姑也连连点头,阳桂香嗓门大:「放心吧娘,真有什幺事,我们会常回来看看的。你们在京都安定下来,我们也跟着高兴!」
田玉芬看着眼前的兄弟和小姑子,想到明天就要离别,喉咙像被什幺东西堵住,一时间声音有些哽咽:「……家里,就拜托你们了。」
奶奶秦兰英也抹了抹眼角,举起手里的搪瓷缸:「都好好的,咱家……都会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