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在 46号大棚里,李哲发现了一个新烟头,大概率是当天上午留下的——这也印证了朱益民的话,防火问题确实没引起重视。

李哲脸色沉了沉,看来制度确实得尽快落地,不然真要是着了火,几百平米的大棚烧起来,损失就大了。

正想着,不远处传来一阵争执声。

李哲循着声音走去,看到葛青山正和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争执。他没有走近,而是站在不远处听两人对话。

葛青山皱着眉,语气带着无奈:“振生叔,公司规定两点半上班,您怎么又迟到了?”

李振生挠了挠头:“哎呀,中午孩子闹腾,我没睡好,醒来一看就晚了,这还是紧赶慢赶过来的。”

葛青山又说:“振生叔,您这可不是头一回迟到了。要是大家都像您这样,棚里的活不就全耽搁了?”

李振生摆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我今儿个晚点走就是了,你小子别揪着这点事没完没了。”

葛青山见对方不听,也没再争辩,低下头继续干活。

李哲微微蹙眉——今天中午朱益民就跟他反映过,李振生干活是把好手,也肯出力,但经常迟到,对其他员工影响不好。

不过,李哲没有上前干预,原因很简单:李振生是他的本家堂叔,即便过去劝说,也只能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没法因为这点小事将其辞退。

但李哲在心里给李振生记了一笔:如果对方一直不改,等后续找到合适的“监管人员”,第一个就拿他当典型整治。

除此之外,员工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也不明确。

之前李哲担心管理人员过多、实际干活的人少,所以只定了三个生产主管。

可现在公司有几十个蔬菜大棚和几百个合作大棚,只靠朱益民、老李、陈老师三个主管,根本管不过来。看来还是得再提拔几位资历深的老员工当组长。

说到底,这些人事安排都是人事部的职责,而李哲上辈子没有管理经验,在公司运营中难免存在不足。

李哲叹了口气,突然又想起一件事——直营大棚都这么多问题,那些跟公司合作的种植户大棚,会不会更乱?

他心里不踏实,转身往合作种植区走。

最先到的是孙强家的大棚,孙强是第一批跟公司合作的种植户,积极性很高,每次技术培训都来得最早。李哲拍了拍大棚的夯土墙,厚度够、够结实,遮阳棚也拉得规范。

“李老弟,你咋来了?”孙强正蹲在棚里摆弄育苗盘,见李哲进来,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迎上来,脸上满是笑意。

“过来看看你这边种得咋样。”李哲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棚里的育苗区——孙强没买公司的塑料育苗器,而是用旧报纸折成育苗器,里面的土湿润适中,小苗长得精神。

李哲拿起一个报纸育苗器,心里涌上一股亲切感,他最初种大棚时,也是这么用旧报纸育苗的。

“都挺好,公司的技术课我一节没落下,有不懂的就问周老师和朱主管,肯定不会给公司拖后腿!”孙强拍着胸脯保证。

李哲在棚里转了一圈,确实没毛病。

他又接连转了十几家合作棚,家家都规规矩矩,情况比他预想的好得多,就拿赵兵家来说,家里的育苗棚里干干净净,连个草叶都没有,更别说烟头了。

种植进度最快的是王二麻子,他家的的西红柿苗都已经移栽完了,土浇得透、肥施得足,比公司直营棚的还规整。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