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从望月和其他数学界拉扯了七八年来看,这次论文估计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自己的争议都还没搞定呢,又得陷入另外一个争议里边。
科学岛的实地考察结束,研讨会又连续举行了几个小型报告,例如聚变堆集成设计,
材料与包层系统,以及超导磁体技术。
前两个议题主要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发挥,而这最后一项,材料研究所这边终于算是有了点参与感。
由李逸上台,分享部分磁体系统研究的自适应PID控制器,主要包括动态调整相变潜热项的参数,控制温度场,防止超导磁体的微裂纹。
研讨室内。
30分钟的报告结束,李逸合上自己的笔记本,缓缓说道,「以上就是报告的全部内容,接下来是提问环节。」
「自适应PID控制器,很有作用的东西,我们这边也有同样功能的控制器,到时候可以交流交流。」
肖承瀚教授笑呵呵地说道。
来自英国的物理学家盖伦·凯利问:「李博土,能否请你详细说说,你的PPT的第18
页实验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的内容。」
「我的荣幸。」
李逸点点头,「在这里,我们对电镜图像进行了拓扑特征提取,并且还采用了聚类算法...」
5分钟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