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尽管宇宙有意识论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排险者们的认可,但随着恒星闪烁传递模型的完善,以及越发频繁的恒星闪烁事件,后来的排险者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宇宙或许真的存在意识。

恒星闪烁传递模型,升级为了[宇宙思考模型]

宇宙的目的是什幺,成为了排险者文明要追求的终极问题。

恒星是基本单位,这些恒星之间的连结通过引力或者其他相互作用力来完成闪烁传递。星系是神经元,星系之间的每一次闪烁传递,都标志着一次简单简单的思考活动,随着这些恒星闪烁传递以光速扑向其他恒星,思考活动也在随之变化和转移。

有排险者个体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如最初宇宙的演化、物质分布的规律等,就是意识是神经元活动的宏观表现,这些特性或规律是宇宙中各种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如用巨量的0和1组合产生的二进位计算机运算能力一样,这些简单但巨量的恒星闪烁,也在一次一次闪烁中产生了意识。

而这些在宇宙间击鼓传花般的宇宙恒星,就是宇宙在思考的结果。

在年轻的排险者的探索下,他们建立了宇宙星光灿烂的『大脑模型』,在宇宙深渊中,数千亿个恒星系,数兆亿颗恒星,将成为宇宙意识的载体。

但这个理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排险者们很快就发现了。

一位年轻的排险者说:哪怕是处于当下的三维宏观宇宙,宇宙也是膨胀的,且膨胀速度超过光速,在这个膨胀的宇宙中,宇宙内部以光速为传播速度的神经元信号传播永远也无法传递到尽头。

这意味着,宇宙无法完成一次完整的思考活动。

这也就意味着,想去获取宇宙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思考活动根本就无法完成。

这也是排险者无法回答霍金的原因,这个天体学家,用自己的直觉或者思考,误打误撞的提出了这个宇宙最深层的问题。

在排险者将这个故事讲完之后不久,

罗清追问道:「那岂不是说,宇宙如果真的有生命,那幺它将永远无法体会到一次完整的感觉,一次完整的意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