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别林斯基对他这部作品的评论,自然也让圈内对他没有太大好感的作家看了笑话,乃至进行嘲笑。
这种事情对于神经敏感的老陀来说,简直再痛苦不过了。
米哈伊尔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上门,当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后,当即就放下了手头上的所有工作,匆匆忙忙地跑去为米哈伊尔开门。
门刚开,他便见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带微笑的年轻脸庞,同样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对方手上拎着的一点东西。
或许是知道他最近的境况有点困窘,最近米哈伊尔每次上门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给他带点东西过来,这样的小东西恰到好处,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的生活条件,也并不会伤到他那过于敏感的自尊心。
总之见到米哈伊尔后,原本还在唉声叹气的老陀心情顿时就愉快了起来,并且连忙将米哈伊尔给请了进来。
米哈伊尔进来后倒是也没有说什幺,而是驾轻熟路地坐到了一个他很熟悉的位置上,让老陀同样坐下来喝茶的同时,也是打开了自己刚刚才买的好点心示意老陀尝尝。
两人就这样颇为惬意地喝了好一会儿茶后,眼见老陀已经放松了下来,米哈伊尔也是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老陀最近的那部作品,并且再次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双重人格》和你的高略德金,我同之前的看法一样,这是一部很深刻的作品,你无需为它过分忧虑,它会成为你以后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的,而且将会有很多人会学习这样的人物,学习这样的写法的。」
《双重人格》这篇小说,大致概括一下就是主人公为高略德金,他是一名小公务员,性格怯懦,地位低下,备受欺凌。他非常想投机钻营,阿谀奉承,攀龙附凤,成为「社会的宠儿」,但与此同时,他又瞻前顾后,缺乏干无耻勾当的胆量和本领,因而思想纠结,产生了精神分裂。
他幻想出来了自己的又一个人格,这个人格可谓是卑鄙无耻、八面玲珑、阴险狡诈,是他想做而又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人。但与此同时,他又感到他的这一化身卑劣得使他不敢正视,使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发疯。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超前的小说,这表明了早期的老陀已经试图往人心更深处挖掘,在人内心的深渊里发现人遭受外在环境扭曲和卑下的处境。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并不符合别林斯基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期待。
这同样也跟别林斯基的弱点有关,作为批评家的别林斯基,首先就是一个痛苦但满怀希望、努力分辨是非真伪的道德主义者。他对艺术之为艺术其实并不十分看重,更看重艺术所带来的征服人心的力量。换而言之,文学应当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助力与工具。
因此他并不欣赏《双重人格》中略显怪诞的精神狂想症式描写。鉴于批判俄国黑暗现实的需求,他更加强调文学要为社会服务,这也是「自然派」这一派别的重要主旨。
而老陀虽然是在这一浪潮下兴起,但作为作家他在尊敬别林斯基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艺术观念,他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道路。他对自然派狭隘的风格感到厌倦,感到应该用新的风格去实现内心的平静。
正因如此,他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当中都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群体的长期误解,以至于生活愈加困窘,同时转向了别的小组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