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文本层面上,米哈伊尔就将奥涅金和毕巧林这两个人物分析的极为透彻,自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和《当代英雄》发布并引起轩然大波以后,关于他们的评论和讨论便数不胜数,但是别林斯基可以肯定,极少有评论能像这样直击这两个人物的精髓。
「米哈伊尔,倘若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能看到你这篇评论,他们也一定会赞同你的几乎全部的意见的。」
别林斯基用着微微颤抖的声音接着道:「当然,莱蒙托夫或许会否认这件事,因为他跟他笔下的毕巧林一样,倘若真有人能够完全剖析他的心灵,他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倒是更有可能因为这件事而勃然大怒,向你发起决斗也不是不可能。」
米哈伊尔:「?」
这莱蒙托夫是个人物.
而除了文本之外,在别林斯基看来,米哈伊尔对于「多余人」所代表的一类阶级和一类人物的分析,更是展现出了他天才的洞察力和对俄国社会深刻的理解!
在如今这个时代,贵族知识分子其实才是占据主流的存在,单就知识界来说,往往都是地主出身的人占多数,称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为「多余人」,乍一看似乎显得十分荒谬。
但是仔细一想,真的能够指望老爷们自己把自己的位置给让出来吗?即便有的贵族背叛了自身的阶级,他们又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又能走得有多深入?
牵绊他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社会环境,家庭,出身
仅仅拿别林斯基他们文学界的圈子来说的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奴制太过残酷,但他们对地主政权往往采取容忍的态度,讲人道的地主们往往是极力不跟自己的农奴发生密切关系,而是通过手下的管事和村长跟他们打交道。在作家圈子里,他们往往只醉心于文学和全人类的问题。
仅仅用这种方式的话,真的能够带来什幺改变吗?
当然,这里的「多余人」也并非是一种谩骂,而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在描述一种尴尬的处境,对于那些正处于这样痛苦的时期的进步贵族青年,这样的论述或许才会让他们感同身受。
是啊,对于他们而言,秉持着旧观念的家庭和社会都把他们视为异类,但他们所受的教育又让他们无法再像父辈们那样生活,那他们又该怎幺办?
激动之下,别林斯基又将这篇篇幅不算长的文学评论看了一遍又一遍,以前觉得模模糊糊但又能清楚感知到一些东西的观念,此刻愈发清楚了起来,与此同时,他也是又忍不住看向了米哈伊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