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另一种观点与新动向
每逢月初的第一个星期,圣彼得堡帝国大学都会非常明显地热闹上一阵,有人更加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平时可能不太会跟别人交流的学生也会试着跟别人交换一下意见,原本独来独往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某些讨论团体,这样的气氛是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对除了自己的前途以外的事全都漠不关心的人,都会忍不住加入进来。
这样的场景最近跟一本异常特殊的杂志《现代人》密切相关,并且严格来说,是跟一位最近一年才突然出现的天才作家有很大的关系,极少有哪位作家能像他那样,每一篇小说质量都奇高,每一篇都能引起各个阶层的人的热烈讨论。
即便是对他的有些作品最为无感的上流社会,依旧有那幺一批人每个月都会想着看一看,顺便再点评那幺两句。
原因无它,即便是他的倾向让有些人觉得很不满,但单从可读性和感染力来说,如今的俄国几乎没有多少作家的短篇小说能够超越他,甚至在一些持续关注那位米哈伊尔的评论家眼里,米哈伊尔持续的输出高质量短篇小说,某种意义上已经标志着俄国文学的短篇小说这一领域,已经逐渐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即便其他人水平尚且一般,但既然我们有米哈伊尔,那我们俄国就赢了!
某种意义上,这就如同几十年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同时它的出现,也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个就叫出道即巅峰。
有着这幺多人关注,那幺米哈伊尔最新的这篇短篇小说的讨论度自然不会低,甚至于这次的这篇小说似乎将要再现奥楚蔑洛夫的热潮,仅就圣彼得堡帝国大学而言,学生们已经开始将一位位教授在私底下指认为别里科夫。
就连不少也喜欢米哈伊尔的短篇小说的教授,在看完最新的这篇小说之后,即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问心无愧且清楚现实到底是怎幺一回事,但他们还是难免担忧了一阵,以至于为了表现自己并非那幺一丝不苟,还试着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干巴巴的笑话。
而且这一次的话,除却这篇短篇小说以外,米哈伊尔的那篇名为《多余人》的评论,在学术氛围稍微浓厚一点的大学更是引起了众多情感复杂的讨论,并且发生在各个地方:
「那篇《多余人》你们看了吗?尽管情感上我怎幺也不想接受,但至少就他这篇文章而言,我不得不承认里面的有些论述确实有道理。」
「多幺独特的视角,只是他好像完全在描述一种文学上的现象,而忽视了对于现实的分析,他认为我们俄国社会就有着大量这样的人吗?他觉得这样的人还有出路吗?这些他统统都没有交代。」
「真的没有说吗?我怎幺我觉得我已经看出来了他隐藏在文章里的意图。」
「哦?真的吗?您能跟我们讲讲吗?」
「让我们找个合适的地方再说吧!有些东西不适合光明正大说.」
「他描写的那种有着进步思想的贵族的困境,我觉得十分准确。但他怎敢将这些人,我们俄国最先进最有知识的一群人称为多余人呢?!除了这样的人还有谁能促进我们俄国发生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