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的话,虽说这位大诗人已经去了德国,但他自然还跟俄国文学界的很多人有信件上的往来,依米哈伊尔的诗歌如今在上流社会的热度,有人跟他提一嘴并且附上诗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幺茹科夫斯基要是真觉得好,在跟他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亚历山大二世通信的时候,或许也有可能会提到这件事,而亚历山大二世都看了,那那些文章和诗歌离尼古拉一世这个大撒地还会远吗?
只能说还好尼古拉一世其实不爱看这些玩意。
顺带一提,亚历山大二世这位未来的沙皇算是个爱哭鬼,这点除了有他本人性格的原因以外,很大一部分也是受到了茹科夫斯基的影响。
茹科夫斯基所在的时代正是浪漫和感伤盛行的时代,文学艺术上的浪漫和感受也深刻影响到了社会,举个比较知名的例子便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甚至引起了大批青年模仿维特自杀。
因此在十八世纪末的俄国,细腻敏感十分时髦,在当时,当叶卡捷琳娜大帝向喀山的权贵讲述彼得大帝的功绩时,满屋子的人都为彼得的伟业而哭泣不已。当叶卡捷琳娜向立法委员会的代表宣读新谕旨时,立法委员会会因为女皇的聪明才智而放声大哭。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有些时候可能也真的是不敢不哭。
总之多愁善感的茹科夫斯基也常常哭泣,读席勒时他会喜极而泣,当学生不听话时他又会气极而泣,想起当舔狗的那段岁月,尤其是还没舔到手的时候,更是哭的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这方面亚历山大二世算是随了茹科夫斯基,他的眼泪多到他的另一位老师让他把每一次哭鼻子都记录到过错清单上,并且还要让尼古拉一世读,而他常常像这样写到:
「3月30日。写得很糟,没来由地哭鼻子。」
「4月1日。学得很好。用小棍打到了自己,哭了鼻子。」
这样的多愁善感作为他性格的其中一面持续了一生,等到多年以后,当他亲手签下解放农奴的法令时,也是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他爱哭,他爹尼古拉一世却是非常痛恨眼泪,他在这方面的态度向来是伸出自己的手指然后道:「哭?!再哭让你飞起来!你真是没见过黑社会!」
为此他也没少惩治年幼的亚历山大二世。
再有一点就是,亚历山大二世还跟这年头大英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情感上有一腿,这点就放到后面再谈了。
综上所述,随着米哈伊尔在文学界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说不定已经有真正的大人物凑巧听到了米哈伊尔的诗歌和小说,只是米哈伊尔还不知道而已。
不过像这些事,米哈伊尔确实也不想细想,有些事不想可能只有四两重,可要真的细想一下,一千斤都打不住。
虽说虱子多了不怕咬,但眼前的事就够米哈伊尔头疼了,更麻烦的一些事还是先别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