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我要是现在凑到他耳边来说一句「你将杀死上帝」,这位小朋友会不会被吓哭.—
稍稍想了一下,米哈伊尔既然身处教堂,那自然是没有说这幺冒昧的话。
而在按照仪式简单的在教堂做过祷告之后,米哈伊尔在最后看了一眼那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并提醒牧师注意身体健康,他便正式向牧师一家告别。
米哈伊尔虽然走了,但或许是因为俄国人在这里极不常见的缘故,牧师和他的妻子还是记住了这个年轻人以及他那奇特的名字。
等再过一些年,他们或许就会跟自己的儿子提起这件事,而到了那个时候,或许米哈伊尔的名声已经大到足以让他们都有所耳闻的程度.
到了那时,尼采又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这一切都尚未可知。
而无论之后如何,在见过年幼的尼采之后,米哈伊尔顿时便感觉自己这趟德国之旅已经暂时圆满了。
于是米哈伊尔很快就重新坐上了马车,并且按照最快的路线返回巴黎。
而没过几天,多少有些风尘仆仆的米哈伊尔就已经出现在了巴黎的街头。
由于他并未通知任何人,米哈伊尔在到达巴黎后可谓是相当放松地在巴黎的街道上散步。
坦白说,随着米哈伊尔将摊子铺的越来越大,不知不觉间,米哈伊尔就算是想摆烂也不得不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转起来了。
俄国的话暂且不提,单说巴黎的话,尽管米哈伊尔的《海底两万里》还要连载挺长一段时间,但《世纪报》的老板已经催了米哈伊尔好几次,想要从米哈伊尔这里拿到新的稿子。
与此同时,《世纪报》那里还收到了非常多的读者来信,米哈伊尔确实还得找时间认真看一看,然后挑一些做出回复。
如果说巴黎这边的读者来信米哈伊尔还能看一看的话,那幺远在俄国的读者来信,米哈伊尔是想都不敢想一下.
由于米哈伊尔在国外待的属实有点久,外加他确实没怎幺在俄国发表新作品,时间一长,他的那些俄国读者的怨气未免就越来越大,寄给《现代人》杂志的信也从一开始的言辞恳切变得越发激烈。
虽然不知道有多激烈,但米哈伊尔觉得还是先不要看比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涅克拉索夫还专门跟米哈伊尔提了一下某位读者的来信:「他似乎正居住在喀山。尽管他写信的主要目的有点像是想恐吓你,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写的很有文采,我认为他或许有着某种难得的天赋.,.
,,米哈伊尔:「?」
喀山?
难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