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场上的这些上流社会的太太们,她们显然更为感性,在关注这个故事本身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朗诵这个故事的人:
「这故事真美,但太悲伤了。快乐王子和小鸟都死了,真不像是晚会上应该听的作品。所幸上帝最后保佑了他们,将他们带去了最美好的国度!真是美好的结局!」
「故事很悲伤,可他的语调却是如此温柔。当他作为快乐王子讲话时,就仿佛那燕子真的在他的肩上一样,他语气中的悲悯让我一下子就想像出了快乐王子应当是一个什幺样的形象...」
「我现在就想捐款了!为了他也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在这一时期的伦敦,慈善事业已经成为贵妇们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之一,她们往往不直接从事劳动和政治,但却能通过慈善活动来体现教养、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
就如同法国贵妇们投资艺术家们一样。
与此同时,像这样的活动,第二天的报纸上会刊登「慈善名单」,出现在前排捐款名单更是会成为社交圈中一项拿的出手的谈资。
而由于米哈伊尔的特殊性以及他的这篇小说,这次的活动似乎就更为特殊,以至于一些本来只是想捐赠基础善款的贵妇们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捐出更多的钱..
当然,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台下自然有人无动于衷甚至有些不满:
「他这个故事中有关市长和市参议员的部分是何意味?同情穷人固然是一种体面的行为,但他不应刻意去讽刺这些在政府中辛辛苦苦工作的先生们。何况比起燕子,这些先生们说不定才更加值得被人尊敬。」
虽然台下众人反应不一,但总得来说依旧是处于一种较好的氛围当中。
稍作休息之后,米哈伊尔很快就重新站上了讲台朗诵起了其它作品。
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朗诵基本上都带有表演的成分,作家们想让听众们集中注意力听下去,那就必须念得足够有感情且足够的生动,狄更斯便是这方面的好手。
而为了能够呈现出最好的效果,米哈伊尔前些天可是好好练习了一阵,还专门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好在是从今天现场的气氛来看,米哈伊尔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的文学朗诵会也是逐渐走向了尾声,而在最后的这部分当中,米哈伊尔又再次念了一首新的诗歌: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将不虚此生;
假如我能抚慰一个生命的痛苦,或缓解一份疼痛,或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回它的巢中,我将不虚此生。「
在略带叹息的念完这首诗后,临到结语部分,米哈伊尔也是认真地看向了台下的听众,在灯光的照射下和别人的注视当中,米哈伊尔郑重地开口说道: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今晚我们聚集在此,肩负着慈善的名义,手中持着捐款的册子,然而我请求你们,暂时放下这些纸张,听我谈一谈这座城市中的另一面。
我曾行走在伦敦的街头,穿过新市场的石板路,经过泰晤士河畔灰暗的工人区。在那里,烟囱下的孩子们裹着破旧的布,手指冻得通红,却仍要弯腰清扫壁炉灰烬。
男人们流下再多的汗水也常常换不来足够的晚餐,母亲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不得不忍饥挨饿,甚至说在极端贫穷的状况下,这些母亲乃至许多女孩都不得不走上街头...
在我看来,这座城市的贫穷不是自然的,它是法律、无知和冷漠共同造成的。人们因不平等而受限,因政策冷酷而绝望,除了怜悯以外,人们或许需要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