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营城自古以来都不缺少造船基因」
李学武擡手示意了茫茫大海,给身边的安德鲁介绍道:「要论征服大海,我们并不比义大利晚,甚至要更早」。
众人在码头上站定,这向下俯视,造船船坞一览无余,眺望远方,是亟待征服的星辰大海。
「咱们脚下的这座造船厂还很年轻,从立项建造,到您站的位置,也才区区十几年」。
李学武点了点不远处的河口,笑着说道:「这里的老人跟我说啊,以前这里是烂泥滩,走进来出不去」。
「这边靠近河口,芦苇一片,水塘,水坑,到处皆是,青蛙,烧夹子满地蹦跑」。
他又回身指点了已经建设完成的几万平方米厂房,感慨地说道:「没有重型机械,没有高效工程队伍,您能想像这种坚韧的毅力吧?」
安德鲁有些啧舌地扫视着不远处的建筑,看着周围的环境,在李学武的介绍下,有了一些感受。
「工人进驻工地,第一大难题就是吃、住、水」
李学武微微皱眉地介绍道:「这里地下的盐硷水不能作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只好从很远的市内用车拉水」。
「当然了」
他笑了笑,说道:「现在用水问题已经解决了,是接的水管」。
「想一想,当初开荒建设工厂的那些人有多幺的辛苦,临时工棚里都能长出芦苇」。
「由于地势低洼,房屋基础建低了,容易被水淹,基础只能用土堆高,压道机压实,做人工地基,在回填土上面作基础」。
李学武站在码头上,望着工区和办公区,微微点头道:「我们的工人是最可爱的人,更有敢叫天地换新颜的魄力和毅力」。
「所以我选择了这里」
安德鲁听懂了李学武的言外之意,笑着肯定地点了点头。
李学武见他如此说,也是笑了笑,说道:「合作本就是为了共赢,至少目的是一致的」。
他转回身,示意了脚下的船坞,道:「营城造船厂具有很深的发展潜力,从我们建设的船坞您就能看得出来」。
「万吨巨轮嘛~」
安德鲁笑着点了点头,很是理解地说道:「现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标准运力,港城那边也在发展巨轮经济」。
「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李学武手指点了点他,肯定地说道:「相信我,我们厂拥有不输于国际领先的目光和思想!」
「您看到的是万吨级船舶制造船坞」
他手指点了点下面,认真地说道:「我看到的是,万吨标准巨轮成批量出现,能带动多少商品的流通,更能带动多少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讲」
李学武又把手指点向了徐斯年,说道:「万吨巨轮的制造能力,更代表了造船厂的未来和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有能力造更大的船,更多的船,更有信心和能力制造更小的,更豪华的船舶」。
「这一点请您放心」
徐斯年见李学武将话头交给了自己,点头确定道:「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
「营城造船厂现有技术储备、人力储备、材料储备,完全满足于未来的高速发展」。
他一边说着,一边示意了脚下的船坞,以及远处的机加工车间,道:「现有的生产能力还没有达到峰值,正如李副主任所说,船厂潜力无限」。
「我理解」
安德鲁点点头,目光所及,都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模样。
他示意了船厂的几个船坞,对着徐斯年问道:「明年有生产计划了吗?」
「未来三年,甚至是五年」
徐斯年很是自信地笑了笑,点头道:「实际上,机加工车间已经在马不停蹄地生产了」
「只是今年是第一个冬季,所以很多工作没有来得及展开,船坞里还没有新船搭建」。
「但是!」
他很确定地说道:「所有能开展生产工作的程序都已经在进行工件储备了,就等开春正式生产」。
「标准件搭建模式?」
安德鲁有些意外地看了徐斯年一眼,随即把问题抛向了李学武。
李学武则是微微一笑,看着大海说道:「就像生产汽车一样,我们要快速地生产船舶」。
「可怕~」
安德鲁微微摇头,问道:「就算你的船坞足够大,渔船足够小,六台、十台船舶同时开工,又能多快?」
「您应该相信我们」
李学武笑着指了指船坞周围铺设的电缆设施,以及高高吊立的灯塔道:「在您看来一天有24小时,可在我们看来,一天只有24个小时」。
「不可能的~」
安德鲁脸色趁着地摇了摇头,道:「你不能安排工人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
「为什幺?」
李学武笑着摊了摊手,道:「限制我们的可以是机械设备,可以是技术能力,但绝对不是努力」。
「不!不是努力的问题!」
安德鲁微微摇头道:「你要知道,夜间施工的效率低下,超时工作对工人的身体、机械的本身也是一种负担」。
「这都不是问题」
徐斯年坚定地说道:「我们有计划地安排了三班倒工程管理模式,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作业」。
他手拍了拍码头上的铁栏杆,抿着嘴坚毅地说道:「时间不等人,造船厂这艘大船必须开动起来了」。
轧钢厂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开工时间,但造船厂这边每过一天,身上的压力都要加重一分。
尤其是来自于李学武的压力,他不止一次地在催促着造船厂早日实现第一条龙骨的铺设工作。
这个冬天,造船厂之所以不间断地施工,更是已经开启了部分机加工生产,就是李学武的要求。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设备给设备,要材料给材料。
只要造船厂需要的,只要轧钢厂能调动的,李学武都给了徐斯年。
现在全部的压力都在徐斯年的身上了,什幺时候见着第一条船下水试航,才是他松一口气的时候。
所以不间断施工是营城造船厂自己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原计划三千人左右的工厂,现在已经在报批增加到八千人,甚至是一万人的大型造船厂。
来自于滨城造船厂的先进经验告诉他,要想快速实现生产,在当前机械设备还不完善的前提下,必须码人。
熟练的工人是需要时间和工程量来磨练的,新船厂在这方面更是挑战。
营城造船厂第一批选出来的技术工人已经前往滨城造船厂学习锻链去了。
下个月会组织第二批、第三批,甚至是第四批……
徐斯年给安德鲁将了营城造船厂的技术储备能力,主要来源于船厂本身,其他包括滨城船舶、轧钢厂、炼钢厂,还有华清大学等等。
而人才培养和机械改造能力,更多的要依靠船厂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带动新的机遇,创造新的能力。
安德鲁听后沉默了许久,微微叹气道:「就算是如此,可我的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不可能24小时倒班工作的」。
他看了看船坞里勘查现场的队伍,很是认真地说道:「在西方,这种劳动程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很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但是」
安德鲁微微摇头道:「我们公司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并不强求」
李学武笑了笑,对着安德鲁说道:「我们更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包括现在的船厂,乃至是炼钢厂、轧钢厂、汽车厂等等」。
「我只能说,你们的未来一定不可限量」
安德鲁太满意这种劳动和管理模式了,更满意工人的这种发展诉求。
在他的工厂里,要让工人如这般工作,他是要上绞刑架的。
甭说会被行业抵制,就是造出来的船舶也会被社会所抵制。
西方世界不允许有卷王的存在。
码头上气氛一派祥和,互相敬佩,码头下的船坞工区就没那幺的和谐了。
吉利星首席工程师态度很是激烈地在翻译的帮助下跟造船厂副总工程师赵宏图讨论着他们要用哪个船坞作为游艇生产专用坞,方便接下来的设计施工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