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气哭朱由检
耿如杞询问得知,小队长竟然不姓曹,反而是他的本家,名字叫做耿忠,他是曹文诏的家丁,边将家丁来源多为同乡子弟、军中精锐或降卒勇士。
万历年间,兵部尚书黄嘉善奏报:「边将家丁多为精锐,宜令各将扩充数额,以备防秋」。
家丁其实是朝廷承认的将领私兵,朝廷规定边镇总兵官家丁不得过三百,参将不得过二百,游击不得过百人。
但在实际中,将领家丁的数量往往是超规制的,毛文龙便是个中依者,他不仅家丁多,义子的数量也多到令别的将领叹为观止的地步。而曹文诏其实并不是很喜欢收义子,他一共就七八个义子。
耿忠不是曹文诏义子,但很早就跟随曹文诏了,资历深,能力强,能服众,因而能成为这支临时拼凑的战斗小队的队长。
小队里也只有曹三刀和曹大嘴是曹文诏义子,因而与死去的曹二以兄弟相称。不过他们十五人都是曹文诏的亲卫,所以关系很亲密。对于耿如杞来说,就是这些人身份特殊,他根本没有能力悄无声息地把他们处理掉,这盖子他捂不住!
曹文诏籍贯是山西大同镇,他弟弟曹文耀在宣大保卫战中军功卓着,现在任大同中路分守参将。跟曹氏兄弟比,耿如杞这个山东籍的巡抚才是外人!
耿忠他们下决心要给袍泽报仇的时候,是按照一场有去无回的突袭战准备的,因为他们才十几个人。
在他们的设想里面,双塔寺这样的大寺怎幺也得有百十个护寺僧;去找县太爷算帐,县城驻军怎幺也有个七八百人吧?
他们一开始担心的是他们全死了都没有办法达成复仇的目标,结果半天功夫就打通关了,一路上像样的抵抗都没有遇到。
十五人全须全尾,受伤最严重的是曹大嘴那厮,额头被人敲了个包。报仇全凭一股血勇,可之后呢,他们突然不知道应该如何收场了!
耿如杞崇祯二年就想进京了,结果没去成。现在的情况,按理来说他作为山西巡抚,也不应当擅离职守的,可是他觉得这件事太尼玛扯淡了,递奏本只会越抹越黑。
自己要是不亲自面圣跟皇帝解释清楚,那他就真的完蛋了。他也顾不上那幺多了,事急从权,就算被治以擅离职守之罪,也不会更糟糕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奏本是朝廷的正式公文,要从六部、通政司过一手,再从内阁过一手,到时候这件事就彻底公之于众,再无回旋的余地了。他还不知道皇帝是什幺态度,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是公事公办。
县令确实该死,但曹二还真不一定是他杀的,对于这些人的手段,耿如杞也是有所耳闻的:面对苦主,先是屈打成招,再从苦主家人那里敲上一笔买命钱,实现一鱼两吃,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