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无解的,选择哪一条路都得不到完美的结果,或是权衡利弊之后,选择自己认为相对更好的道路,或是掀桌,然后承受掀桌的代价。
第二天,朱由检在朝会上公开宣布,由于历代先帝有敕封外戚的不良风气,造就了遍地朱紫,这些外戚嚣张跋扈、欺男霸女,惹得天怒人怨。
另外,大明为了奉养这些外戚,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这样的事情要从今改变了。从今天起,非军功无以封爵,外戚也不能无故封爵!
自砍一刀以后,朱由检继续放出炸弹:藩王、勋贵、有功名、官身的人,他们通过赏赐、有合法交易程序获得的土地,朝廷不收回,但是不能再无限度减免赋税了。
从今日起,藩王免税一万亩,国公八千,侯爵五千,伯爵三千,进士一千,生员三百,朱衣大臣额外减免一千亩,蓝衣五百,青衣三百。皇帝以身作则,八百万亩皇庄按照正税三十税一正常缴税。
这一次大家虽然还是不情不愿,倒是没有一大群人跳出来跟皇帝作对。
原因有很多:一个是大家都知道国家要改革,皇帝这次做得很留情面了,所以大家还能接受。
然后就是皇帝刚刚打了胜仗,风头无两,京营选锋高呼圣天子,孙传庭的三千精骑还压在北京,这一万多人打建奴是白给的,把京城百官吊起来殴打一顿那是绰绰有余的,百官不得不考虑忤逆皇帝的代价。
最后就是,你皇帝的命令是一回事,但谁家没点手段,这税能不能收上来,能够收上来多少,就要看皇帝和帝党群臣们的手段了。
其实大家都没有非要跟皇帝对着干的想法,只是遵循着自己的利益指引,很多时候都和皇帝利益不一致而已。至于皇帝死活、皇帝是谁,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当然,明摆着要砍死他们的皇帝那不行,必须落水,匹夫一怒还血溅五步呢。
宋代用不抑制兼并的手段,联合士大夫阶级压着其余的所有人,包括豪强、士绅、军阀、百姓等,一直富到了国家灭亡,而大明是穷死的,适当学习一下富宋,想来是没毛病的。
至于百姓,一群通过考试选出来的人,只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怎幺会把自己真的当成是百姓的代表呢?虽然士大夫们所学习的圣人之道教育他们要勤政爱民,但这完全只是凭藉个人节操罢了,又能够指望多少人能够履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