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大笑!
对于皇太极来说,撤退的时候与明军的纠缠确实算是小打小闹,他甚至完全可以派出数千骑将明军摁死在城内,而后从容撤离的,但他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是为了迷惑明廷。
如不是被突袭,建奴占领之下的辽南是不会这幺容易失手的,如果他们提前防备,明军要达到现在的战果,付出的代价还要在原来的几倍以上。
这个道理对于皇太极也是一样的,他们本就很擅长于突袭战术,皇太极也不希望自己突袭大明边墙的时候,遇到的是以逸待劳、增兵了数倍的大明军队。
所以,为了尽量避免走漏了风声,减缓消息泄露的速度,除了开会的贝勒们,底下的女真人并不知道他们的战略目标。皇太极这一次倾巢而出,是考虑到了毛文龙被打残,无力深入辽境骚扰,才敢于这样做。
但现在,袁可立已经是偷袭了辽南,难保他还会故技重施,突袭盛京,所以皇太极留了一万人回去守家,剩下的先向西行,为名义上是去打蒙古,追击察哈尔残部,而毛文龙刺探到的消息就是如此。
袁可立得知以后,也没有细想,只是觉得这又是北失南补、东失西征的把戏。皇太极的一番操作,骗过了自己人,也成功地瞒住了毛文龙跟袁可立。
也不怪这两个老同志大意,因为人力有穷时,他们又不是能掐会算的神棍,自然是没办法提前预料到建奴的动向。毕竟,建奴绕行入关,那就只是有这个可能,此前也没有过先例,甚至从兵法上来讲,这也不是一个多幺聪明的战术。
而且皇太极选的时间太刁钻了,正常人的思维,大战结束之后都是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战,他刚刚打完一场,立即开第二场,这是很反直觉的。
大战落幕,辽西晏然,大明君臣开始了战后结算,辽西和京师都陷入了一片欢腾之中。至于辽南沦陷区的百姓,感官就比较复杂了。
几年明人,几年包衣,他们的身份不断变换,这片土地来回易主。天启年间,他们曾经欢腾地投入大明的怀抱,积极起义响应明军。
辽东因为高淮乱辽,与朝廷离心离德,百姓投向努尔哈赤,疯狂背刺明军,当内应,
献城门,导致明军在辽东的坚城接连沦陷。又因为努尔哈赤杀无谷人、屠杀汉人,他们被迫选择回归大明的怀抱。
然而,起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明军没有守住辽南,当初起义的百姓被建奴泄愤屠杀,复州城、海州城、金州城的百姓被屠戮一空,侥幸没死的也发配给披甲人为奴,拼命压榨,随时会死去,毫无安全感、毫无尊严可言。
这一次,他们又从奴隶变成了人,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是高兴的,可是,这一次明军又能够守多久呢?!鼓起勇气的奋起反抗的辽人死了,选择苟活的人缺乏认同感,身份混乱。辽人就是这样一个可恨、可怜、可敬、可悲的复杂群体。
北京城,朱由检没有等到袁可立回京述职,因为安顿移镇的东江镇百姓,安抚原本的辽南土着,安置朝鲜移民等事,千头万绪,老头放心不下别人,只能亲自坐镇辽南主持大局。
辽南缺官,朝廷却没有那幺多热血沸腾,愿意前去任职的官员,一部分是怕死,但有的也不是怕死,只是人对于远离家乡、孤悬海外的本能性排斥而已。
袁可立不是没考虑过用朝鲜官员,结果发现朝鲜官员看似敬仰大明,处处效仿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