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郑芝龙可能到来的打击报复,朱由检调遣了三千骑兵南下,由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分别率领,旨在作为应对倭寇沿岸袭击的快速反应部队,部署沿海。
如果郑芝龙没有跟朝廷翻脸,也可以去清缴那些小规模的土匪、海寇,特别是那些热衷于劫掠朝廷税银的「不开眼」的贼。
朱由检算是看出来了,山高皇帝远,朝廷对于地方鞭长莫及,还是需要在各边境地区维持一定的朝廷武装才行,不然某些人就以为朝廷「死了」,就不太听话了。
某些文人热衷于编撰明军的惨败、朝廷的腐朽,夸大事实,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诸如「数百奴骑在关内如入无人之境,攀得上万官军逃窜,建奴饱掠而去,诸官免送」等情节。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野生史学家」谈迁所编撰的《国权》,这本书在江南文人之间相互传抄,奉为圭泉。所以在江南人的视角里面,朝廷刚刚经历的这场战争,是一场都城险些沦陷、彻头彻尾的惨败;
而建奴之所以退却,只是因为天气转暖害了热病,加上劫掠物资、人员太多,已经运不走了,才选择暂且退却。
至于朝廷宣布的「大捷」,以及从北方归来的商旅们的亲历转述,则一概被归为朝廷「掩败为胜」的拙劣手段罢了,毕竟这种事情他们也干得顺手,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
谁骗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