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如今都有不少人认为,朝廷之所以会让建奴坐大,就是因为当初抗倭援朝消耗了太多的国力,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力,才顾不上平衡建州女真。朱燮元不相信以孙承宗的见识会不懂这些,他觉得这厮就是来找茬的,他在边境吃风沙,吃了一肚子气,跑来朝堂上发泄、抖威风!

他现在都还是将朝鲜当成了属国,并没有意识到皇帝其实想把朝鲜直接给吞了。朱由检没有来得及事前开小会,他虽然有这样的意思,却不好当着那幺多人的面说。其实之前的反对派也很多是受到这关键区别的影响的,毕竟帮人和给自己干活的积极性是不一样的。

孙承宗对于朱燮元的敌意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这讨论策略不是畅所欲言的吗?难不成他这才离开朝堂没几年,朝堂已经成为了某些权臣的一言堂了吗?那皇帝得过得多苦啊!陛下为什幺不跟他说?这可是他的弟子,更是大明天子,不是随随便便的阿猫阿狗就可以来欺负的!

其实他们之间的敌视还有更深层次的缘故,这次上朝不过是导火索。己巳之变对于大明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开战之前,大明连战连捷,形势一片大好,但突然之间,朝廷传来消息,建奴都打到北京城下了?!

一直赢,突然变成都城被围,这怎幺看都不符合逻辑,似乎唯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廷之前一直在撒谎!地方上想要得知朝廷的情况是很困难的,北京保卫战的时候,朝堂一心扑在对敌之上,对于地方上的事务都是先搁置在一边的。

这在地方上的视角看来,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就证明了京师的消息被封锁了,皇帝生死不知!这在地方上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很多人甚至都觉得大明可能要亡了,就像北宋靖康之变一样猝死掉!

孙承宗在陕西自然也很担心,他当时已经整理好大军,准备亲自率军进京勤王了的,却被朱燮元给拒绝了!

「陕西那幺鬼远,等陕西的步卒赶到京师,这仗早就打完了」,这是当时朱燮元的想法。

在他看来,当时京畿的情况看似危急,实际上却是十拿九稳,基本没有什幺输的可能的,只是怎幺赢、如何赢得漂亮有些难度。

对于北京保卫战的结果,他其实是不太满意的,大明的军力还是太弱了,若是换做洪武年间,这建奴和漠南蒙古的十万联军,一个都跑不掉!

但孙承宗不了解京师的情况啊,三边的军力在朝廷的帐面上也很好看,只是当他到了地方以后,真的是透心凉!据他所了解的情况,他离开辽东之后,关宁军的实力也下降得厉害!那段时间他实在是煎熬得厉害,他甚至怀疑朱燮元是不是投敌了,才故意拒绝他率兵回援。

虽然最后将敌军给击退了,但孙承宗对朱燮元的偏见还是没有化解:其作为兵部尚书本就应该承担己巳之变的主要责任,但凡有点脸,早就主动辞职了!他当初柳河兵败,只是损失了几百人就被群起攻之,不得不引退!

朱燮元则是多少有些看不起孙承宗,觉得孙承宗是个纸上谈兵的伪君子:他在西南都没怎幺从朝廷拿钱,就平定了奢安之乱,怎幺孙承宗这厮耗费粮秣无算、调集各军精锐,却干成了这个模样!

朱由检嗅到了火药味,家里的两个老头怎幺好像快要打起来了啊?难道孙承宗真的不适合呆在朝堂之上,叫他回来就是个错误?!朱由检有的后悔把老头喊回来了,怀疑自己是不是下了一步臭棋,眼看大明的党争已经基本消停了,难不成又要因为孙承宗重新燃起?!

关键时刻,前首辅毕自严站了出来和稀泥,说了句正确的废话:「守有守的好处,撤有撤的好处。其实从大明海运辎重到釜山浦并不困难,不管怎样,釜山这里都应当保下来,如此方能进退自如。」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