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不许灾民入城,也不许随意流动。
来了,就要分流各处,派人组织维持,要登记姓名,甚至编设伍保甲。”
“其实你们也不要总觉得这些饥民可怕,是负担,这么多人涌过来,只要我们能够安置住了,这都是难得的人口资源。
有人才有一切,有了充足的人口,洛州才能迅速恢复。”
李逸的身份地位摆在这,他说不许拒绝饥民入境,不许饿死人,得保证饥民都能喝上救济粥,粥还能立得住筷子,那大家就得想办法去做。
具体如何做,各显神通。
张亮倒是直接问:“侍中说借粮,请问怎么个借法,利息多少,若不肯借又怎办?”
他这不是甩锅,而是向李逸要一个态度和决心,只要李逸态度坚决,张亮就可以有无数手段从地方豪强那里借到粮。
“跟豪强们借粮有两个办法,其一直接借粮,春借秋还,借一石,还一石半,五斗的利息。
也可以借钱绢,仍是春借秋还,借一千到期还一千五。”
这是好商好量,要是不肯借,那就得上些手段。
具体操作,就需要官吏们把握好尺度,比如大户家里有多少钱粮要有数,得给别人留足口粮,然后再借出部份,不能把人家的口粮都借走。
借钱粮积极,借的多的,还可以给他们追赠父祖散职,或给他们授予散官、勋官,
也可以给他们子弟国子监、州县官学资格。
积极份子,州县吏职、乡里的乡正里长村长等,自然也是优先授予他们。
反之,
地方豪强子弟在官府担任吏职的,你就得摊些借钱粮的任务,完不成,你也别干了。
张亮倒是没想到,李逸决心这么大。
为了灾民,得罪地方豪强官吏,值吗。
“告诉他们,同舟共济,共渡时艰。”
只要能弄来粮,饥民不可怕,反而能帮助洛阳迅速恢复,可以以工代赈,可以组织官屯,
也可以吸纳流民在洛州落户,分田授地,甚至是一众贵族豪强们,也能趁机招收流民为佃户,开垦耕种更多田地,以及开矿、开作坊,都是离不开劳动力的。
现在这么多廉价的劳动力涌入,危机与机遇并存。
就看洛阳能不能抓住。
面对大量涌来的饥民,李逸很淡定,因为早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