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家人就大多是逃进五台山了。
五台山,在百姓眼中,山峦巍然,以为仙人之都,北台之山,终年冰雪,亦称为清凉山。东晋僧人道安以及他的弟子慧远,在繁峙、雁门一带活动,开辟了五台山道场,从此让五台山佛寺大兴。
据说五台山一带,佛寺一百多座,其中繁畤县境五台山上就有三十二座大寺,五台县境五台山上有二十六座。
五台山佛寺大兴,寺院经济也很富有,一遇饥荒战乱,百姓都往五台山里跑,
向寺院借粮借钱,
寺院也会施粥放贷。
当然,山里除了寺院,也有一众豪强大户们的坞堡庄园。
有刘弘帮着找来的一众原衙中胥吏,加上临时征召的壮丁,还有马周从军中挑的一些文吏等,繁畤县衙倒也有模有样。
参军刘贤代县尉之职。
马周这位县令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手中没粮,要安置五千赎回的百姓并不容易,繁畤被抢掠一空,五千人都成了难民。
司户佐刘弘提议,派人向山里的寺院、坞堡、山庄的和尚、大户们借粮。
“繁畤已成一座空城,倒不如把这五千百姓,让他们进山,各谋出路。”
各谋出路,也就是不管他们了。
芒种已过,种点早熟的糜子倒也还行,只是突厥大军就在几十里外,此时也难以安心种地。
李逸到施粥点视察,
正排队打粥的难民们,见到他来了,全都转过身来,毕恭毕敬的站好,向着这位年轻的司空,满怀感激的喊道:“司空好。”
一声声司空好,都充满着对解救的感恩。
李逸不仅解救了他们,甚至还拿出宝贵的军粮来施粥,一碗热粥,在这战乱之时,那就是活命的机会。
应州刺史云师端、蔚州刺史王行敏,还有繁畤县令马周等都陪同着。
“粥还是太稀了点,再加些米。”
李逸转了一圈,做了指示。
蔚州刺史王行敏为难的道:“咱们要储备粮食准备迎战突厥来攻,粮食宝贵呢。”
“司空,要我说,突厥人马上会来攻,这些百姓留在繁畤城也无益,不如让他们去瓶形关以东,在那边还可以屯田也可以开矿等,起码能有份活计,谋得一份衣食,也更安全。”
摄县令马周则不赞成把人都送去灵丘飞狐等地,“这五千百姓确实不宜都留在繁畤城,
下官建议,有族人亲戚在山里或是蔚州的,可以去投亲奔友。若是没有的,县里组织,把他们带到五台山或恒山里安置,暂时向山里寺庙、庄园借些粮食,然后打猎、垦荒,官府再给他们赈济些粮食,尽量渡过这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