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积极响应政策,这地拿到的也都是较好的地,一年亩產一石肯定没问题,
而李家今年在代北开始种植新作物,十分之一的地种了新作物。
五万亩私田,二十万亩商屯田,总共种了五千亩红薯,七千五百亩土豆,一万两千五百亩的玉米。
罗三原本还想在代北种,毕竟能纺纱织布,比麻葛丝等有优势的在於它的良好保暖性,而代北冬季又寒冷,
种能为边军製造很好的御寒衣服,跟军粮一样重要。
不过李逸否决了在代北种的计划,需要光照长,气候较温暖的条件。
代北全年温差大,並不太適合种,
不过在太原以南,晋中地区,倒是能种,可晋中那是重要的粮食產区,可没有那么多耕地能拿来种。
今年李家的这二十五万亩地,能够都开垦种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哪怕头年广收薄种產量低一些,但以现在的粮价,这都是个赚钱的买卖。
何况大都督府为了招商屯垦,不仅前三年几乎不要地租,签契约定的粮食统购价也还不错,更重要的是,还搭了一些矿產开採权,食盐售卖权等。
另外与突厥人的边市,许多牲畜皮毛等物资,商屯的商行,也能优先获得一些贸易配额。
唯一的风险,
不是天灾的水旱蝗灾这些,而是战爭。
要是突厥人再如这几年一样的入侵,代北守不住,任由劫掠,那么屯田再好的政策,也会是竹筛打水一场空。
到时连屯田的僱工、奴隶,甚至是牛马、犁锄都让突厥人抢走,那就是血本无归。
也正因此,
商屯开出的条件极好,但招商时,还是有许多人犹豫,这个时候,就看谁有胆量气魄了。
高风险自然也伴隨著高收益,
李家进场是最果决的,虽然罗三也觉得有风险,可李逸对自己有信心。
李家这儿年在河北、河南也屯由不少,都吃到了许多红利。
现在代北虽说有突厥威胁,可頜利都被擒去长安当宫廷伴舞了,接下来並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大规模的入寇,代北的屯田,绝对有干头。
一边屯田卖粮食,一边还能拿到煤、铁矿的开採权,解池的食盐销售权,还有边市的贸易份额,
这么多好处,手慢一点都是吃亏啊。
李家如此大魄力,出手就是二十五万亩地,还是震惊了不少人的。而有他这位大都督的出手,
也还是给了其它人不少信心,也跟著包地屯垦。
原计划四十万亩商屯,实际上远远超过了。
太原王氏等这些顶级门阀,眼看著李逸都这么下血本,那自然说明这有利可图,一个个也都赶紧跑马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