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希望无极书院能培养出一些优秀的经学生,能参加朝廷科举,考中进士、明经,
而书算律三科学生,也能去参加朝廷的科举,考取这三科。
说到底,
还是因为这几科,考中后能做官。
就算是董秀才,思想也跟多数士人一样的,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官,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当官,那是士。
其余的都农工商,那都是下品了。
无极书院这几年办的很好,一来是李逸这个活招牌在,他到现在也还是名誉校长,也是校会的名誉会长。
再则,他从办无极小学堂时,就搞了校会,弄了校產,买田买地,有会仓,把粮、绢出借收息他捐献了不少田地,而还有许多乡绅士人也跟著捐助,校会资產不少,不仅完全足够学校开支,还能继续买田置业放贷出租收益。
董秀才看不上的那些技工学校,其实每年都能赚不少,招手的这些学生,可都是定向委培生,
都是掏钱的。
一个无极书院,
现在所有学生加起来超千人,
光是这么多学生吃喝拉撒,就带动不少的消费了。
能在本院读经、书、律、算这几科的,最起码也得是地主之家了,没个年收租五百石以上的中上地主,还供不起一个学生呢。
李家的委培生,基本是不读这个的,读的都是医、牧等技术。
罗三兼著校会的常务理事,他对书院的经济情况比董秀才更了解,据他说,现在书院其实不用校会的资產,光是收学费这些已经足够运转,还有节余了。
学会收租、收息,一直在累积增长。
“如今经学等四科,想入学的学生很多,甚至有不少关东士子,想来求学,”
罗三没学问,但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想来读书,那可以扩大招生,反正他们都是交学费的。
董秀才也不反对扩招,但有个条件,就是每年招生,都得先考。
合格的才能招进来,不能交钱就收,那样影响无极书院的名声。
他希望能招些优秀的士子,这样书院能推荐去科举,也能增加考中科举的概率。
“我看行。”李逸笑著点头。
他最初办无极小学,是想为自己刷点名声,而如今这书院如此壮大,却也是出乎意料了。
现在书院很成功,给他提供了不少名声,也招揽了许多在长安游学的士子在此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