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隋朝中枢决策,一度是在尚书省的,称为都省决议。

大唐在门下省设政事堂,这是削尚书省权,加强门下省权力的表现。

从大业朝到如今,尚书令的虚置或空置,也都是尚书省权势下降的趋势表现。

设於门下省的政事堂,

却也仅是个宰相们议事之所,並非一个真正的机构。

原来,也只有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碰头议事。

现在,皇帝却授官员他衔入政事堂,政事堂的权力在增加,这甚至有成为一个新的权力中枢的趋势。

“朕认为政事堂有待加强,

增吏兵等六房於政事堂,每房各置堂后主书三人,其中一人掌承受批凿圣语、定押敕草,一人掌点检书写熟状、呈押进入,一人掌对读、印押发放。

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

李逸这下听明白了,

皇帝是要把原本仅仅是宰相开碰头会的政事堂,变成一个凌驾於三省之上的中枢机构。

下设六房,各设三名主书,形成一个独立裁决政务的中枢机构。

既是最高决策,又还兼行政,六房,这就是分曹六部行政事务了。

大唐是群相制度,

这虽然避免独相专权,威胁皇权。

可群相制,尤其是三省分权制,也容易导致互相扯皮效率低下。

现在李世民从效率这块考虑,要扩大政事堂的权利,让宰相们直接在政事堂决策大政,门下省的侍中参与决策,一旦达成决议,也就不能再封驳。

再则,

他打算增加政事堂宰相成员,从三省长官以外官吏,以其它头衔入政事堂决策大政,这也能再分割三省宰相的权力。

政事堂推出配套的秘书机构六房,就是个缩小版的六部,直属政事堂,独立於尚书省六部之外,

从鬆散的议政,走向独立决策。

为了保证政事堂决策不失误,

李世民还提出,“让左右諫议大夫、御史大夫,都参与政事堂会议。”

諫议大夫和御史大夫参与政事堂会议,监督决策,不是宰相,却也让堂议更加正式。

在李逸看来,

原本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制度,权力互相制衡。

而如今李世民要加强政事堂,这却是要重新集权,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