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这些人不肯还俗,李逸是不会管他们的,更不会给度牒,没有度牒,以后也照样得强令还俗。
三千余净人,
这些人可以称为俗家弟子,从护院,到管理田庄、作坊,收租放贷,甚至是寺中洒扫、做饭等劳役,承担各种事务。
这些人,有的是信奉,自愿来侍奉僧人。
而大多数,其实也只是相当於找了个工作。
他们照样娶妻生子,照样吃肉喝酒,收入还很不错。
这群人,就是兴盛的寺院经济中重要的一环。
而现在,朝廷中,李逸为首的这一派,就是要逐步打击削弱寺院经济,直到把寺院经济打垮为止,
该念经念经,该礼佛礼佛,管你们是哪宗哪派,別掺杂到世俗中来。
要是能够识时务顺从,朝廷也会点到为止。
可要是不配合,那就只能跟三阶教一个下场。
白马寺这三千多净人,还没算上那些佃户、奴僕,这三千多净人,其实依附於白马寺,过的很滋润,不入户籍,不纳税赋,不服徭役。
李逸对这群人是最不满的,
很多所谓净人,其实都是地主富户,甚至能算的上是地方豪强,弄这么一个净人身份,就逃避赋役,甚至是借著寺院、佛门之名,敛財谋利。
扯著佛门虎皮作大旗。
白马寺这三千多净人,李逸要求就是全都清退,
哪来的回哪去,必须都登记户籍。
家有资產的,自然就是主户,真要没田地资產的是客户。
没田地也不要紧,李逸愿意拿白马寺名下收来的田,每人分一百亩,二十亩永业、八十亩口分,这样也就成为国家主户、课丁。
当然,许多净人,其实是把自己的资產寄名於寺院。
现在李逸给他们机会,把各自的田產等资產拿回来,否则就要划入朝廷无尽藏洛阳库了。
想隱匿户口,逃避赋役,休想。
大雄宝殿外面,
这三千余净人,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十分不满。
两千余僧人,好歹通过考试还能留下五百,而他们这三千余净人,却是一个不剩全都要清退回家。
不管是帮寺庙管帐房还是管仓库,又或是管接待、放贷、典当、收租等等,现在通通得离开,以后这些事务,自有东西两序里的东序执事僧们负责。
满脸短针一般络腮鬍的李存义顶盔贯甲,手按著腰间横刀,大步走到他们面前。
铁甲鏘鏘作响。
出口便如炸雷。
“你们都来这边登记,
若是没田没地的,官府会给你们分田授地···”
李存义话很直接,
田產等寄名於白马寺的,现在就赶紧登记,官府查证属实,也会把他们的资產仍交还给他们,
现在不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