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瑀于是给皇帝又上表一封,「臣顷思量,不能出家。」
李世民这下可是真不能忍了,出尔反尔,这是大臣该有的气度吗,朕隐忍至今,全无悛改!
直接削夺他的宋国公爵位和实封,从岐州贬到商州。
关内刺史迁山南刺史,自然是贬降。
萧瑀这番作死,李逸一点不同情,但李逸也清楚,萧瑀这家伙,正因这种跟谁都合不来,还一张嘴喜欢胡咧咧的表现,有时反而让李世民愿意留着他,用他。
这样的人,不担心会结党营私,朝堂上就需要有这样的人。
这老家伙,早晚还会重返朝堂,再做宰相的,历史上,可是被李世民六次罢免,又六次起用为宰相的,也算是独一份。「安百骑这一路辛苦了,先进屋烤烤火。」
柏坞谷这里的一万七千亩田,三千余亩药园,还有数千亩山林,这些原隶属于少林寺的地,李逸现在已经都分给了这里几个村子的佃户们。
少的一家百亩地,多的甚至有三四百亩的。
这段时间,
村民们天天跟过年一样,
县乡也是在李逸要求下,特事特办,给他们办下了户籍,确认了地契。
村民们自己也是很积极,
在李逸安排下,用折的寺庙砖瓦等,建起了孔庙、社学,还修了社仓,
李逸把抄没的粮食,给村民们分了些口粮外,还在各村的社仓里都存下了一百石粮。
各村划分保甲,推选了村长、保甲长,壮丁还编了巡逻队,闲时训练下枪棒拳脚,轮流当值守村巡逻等。
村子日新月异,
变化极大。李逸没急着回洛阳,就是把这里看着是自己的一块实验田,要先安排好才走。
今天,
是村里社学开学的日子,哪怕都要过年了,
但李逸还是为新建好的社学,请来了两个先生。
两个年纪五六十的本乡老头,读过些书,曾在洛阳做吏,年纪大了回乡休养了。
李逸派人请他们来这教书启蒙,两老头当然不会拒绝。
李逸给这个小学,划了五十亩田,做为学田,地村民们帮着耕作,收获的粮食,用于老师的口粮、工钱,以及学堂的一些开支,剩余的就存入村社仓。
而村民们的孩子十岁以下的,都可以来学堂免费学三年,跟最早的无极小学一样,一天只上半天课,孩子还可以回家帮忙干活,农忙时节就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