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仅用厂里投资一部二十万的电影杀到东京电影节作为开始。
隨后金熊奖、金棕櫚大將,简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以前他还不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方冬升的出现让他不得不相信。
如果不是天才,怎么可能会获得这些荣誉?
“暂时不打算过去了,好莱坞那地方问题太多了。”
国內跟好莱坞不能说不一样吧,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首先是电影运作的模式不同,好莱坞是製片人制,华夏是导演制。
说白了,在美国一部电影该怎么拍,是製片人说了算。
华夏一般情况下剧组是导演的“一言堂”。
尤其是大导演们,更是拥有独断专行的权利。
当然,製片人制与导演制最根本的区別在於,电影產业是否工业化了。
好莱坞早已经实现了电影產业的工业化,所以才会奉行製片人制。
製片人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喜好,而是要兼顾整个电影市场的需求。
考虑的是观眾想要看到什么样的片子。
当然了,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导演制就要相对落后一些了。
因为很多导演往往不太关心市场的需求,个人主观意识比较强,更注重展现自己的想法。
如果想法与市场的需求契合了,自然是最理想的局面了。
如果想法与市场格格不入,那么票房必然是一塌糊涂了。
这就是为什么內地很多大导演拍文艺片很牛,但商业片作品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虽然跟好莱坞的合作过程中方冬升保持著高强度的独立自主,但其中也遇到了不少的糟心事儿。
而且,最多只能说唐娜这个人比较配合工作,换一个製片人试试?
强如史匹柏,早年间也没少跟电影公司还有製片人爭斗。
再加上好莱坞对华人下意识的排斥,根本就適合生存。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虽然说现在提国內市场高速发展言之过早。
但方冬升还是想提前布局。
重活一世,有的时候他也在想,如果顺应时代发展,以他的“才华”和掌握信息差。
绝对有一番大作为!
但如果他把握髮展趋势,去引领市场发展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內地电影市场的快速成长,让许多国內导演乾脆放弃去好莱坞发展。
最多就是偶尔跟好莱坞合作一下,事业重心全部在內地。
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用市场和电影票房来说话就是:
2017年559.11亿。
2018年609.76亿。
2019年624.66亿。
逐年增长的趋势显而易见。
市场已经足够大了,没有必要到好莱坞去討生活了。
即便是在多灾多难的2020年,內地电影总票房也拿下204.17亿。
成为当年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市场。
更別说,后世2025年,一部动漫拿下百亿票房所以,方冬升想要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也想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成功了,那就是站起来了。
失败了,反正也没有人知道。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