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语气坚定,心中一片澄明。
来自后世的庞大经验库,让眼前这道看似无解的难题,变成了一个可以尽情施展的舞台。
那些关于土地、组织与生产的深刻记忆,尤其是另一个时空里一个新国度在废墟上解决粮荒的宏大叙事,为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那时的核心无外乎几点:高效的组织动员、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技术赋能与合理的分配制度。
此刻,他只需将这些经过验证的理念,与此地的现实条件相结合即可。
即便是他只能实现十分之一,也远比这个时代先进。
他的想法非常直接——
首先在青州以西、西梁以东以及北疆草原边缘那些无主但潜力巨大的荒地,划定百万亩级别的军管垦区,保障开垦环境安全。
然后由商会出资成立农社,铁林谷农稷房和技院提供规划与人才,大规模兴修水利,开挖渠、建水库、推广新式曲辕犁、耧车等高效农具。
广泛招募流民,以“屯田户”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农社提供种子、农具、指导,并预先借贷口粮;收获后,粮食按比例上交军仓,余粮可由农社统一收购,或由屯田户自行支配。凡屯田户,垦荒之地,五年内赋税减半,十年内拥有优先租佃权,子弟可优先入技术学院。
这几套组合拳下来,短期可解粮荒,长期则可打造一个稳固的、不受制于人的战略后方。
一旦百万亩荒地变成良田,北疆军粮便可自给自足大半!
届时,无论朝廷折色如何,外部粮价几何,青州卫都将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