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的国事依旧是丞相李斯主导,公子扶苏多数时候只是过问。
因始皇帝的嘱咐,公子扶苏只是监理国事,真正主持国事还是丞相李斯。
或许是觉得公子扶苏年轻,始皇帝还是希望公子扶苏在能够独自处置国事之前,多向李斯学一学。
扶苏将手中的弓交给一旁的将士道:「这样的弓在匈奴人手中,有很多吗?」
「回公子,几乎每个人都有。」
「蒙恬手里多吗?」
「该是足够的。」
扶苏又道:「今年多了不少麦子与豆子,我还备了不少盐。」
说话间,扶苏打开一个木桶,桶中存放的就是盐,这些盐都是蜀中送来的盐。
「公子放心,我们吃得惯。」
「好,可还有什幺需要的,我去准备。」
那年轻的将军又道:「按照军律,男子十七岁傅籍,轮流戍边,今年也是如此,蒙恬将军让我等带人去上郡,替换人手戍守。」
秦军军律的确有一条,男子十七岁就有职责入军戍守边关,每一批人都是轮流戍边。
要放在以前,关中的男子随便拉出一个,那都是在外打过仗的,
李斯问道:「上郡需要多少人手?」
「回丞相,需要三千人,不过蒙恬将军说了,可以等夏收之后,再行北上,等三千人到了上郡,替换下来的人就能回来了。」
「此事不容耽搁。」扶苏又道:「有劳丞相。」
李斯回道:「公子放心,每年各县每个亭的所有男子都有记录,就算是有不在家的也知道他们的去向,县里每年都会让各亭乡查问人口,谁家的孩子年满十七,都有在案,直接让县衙送人就好。」
在效率与执行力方面,秦法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严格且细致的秦法下,一个男子每长一岁县里都要登册造案,甚至是他们是不是出了远门,哪怕是出了远门也逃不了轮流戍边。
只不过关中的男子都清楚年满十七意味着,只要是在籍的男子,都会在家中等着,与同乡的同龄人一起奔赴戍边。
可是在中原各地的执行力就不一样了,在关中有十成的执行力,到了更偏远的地方可能只有两成了。
扶苏又道:「丞相去渭南可有收获?」
李斯道:「臣在渭南的所见所闻已写下来,让人呈报给陛下了。」
注意到对方的笑容,扶苏迟疑地收回目光,忽然又觉得丞相该不会刻意地美化渭南功劳?
扶苏也只是稍稍一想。
李斯又与边上的将士交代了几句就急匆匆回去了。
眼看着这些辎重被装上车,扶苏又觉得关中既然是大秦的基本盘。
关中就需要更富庶,只有更富庶的土地才能养出更多的人口,也才会有更多的人来维护这一份富庶。
待辎重都装完,一车车的辎重也出发被运往了上郡,扶苏也才走回了咸阳。
夜里,程邈还在核对着今天的粮草运送事宜,做完这些之后天色已黑。
翌日,咸阳桥边,程邈带着一些吃食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