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皇帝与丞相正在外面秋猎,今天廷议由公子扶苏与右相冯去疾主持。

扶苏说了白渠的建设事宜,并且写好的建设资料与名册,递给冯去疾道:「右相,让人在白渠边立石碑刻字。」

但凡有工程,都是要立碑刻字的,冯去疾收下文书,行礼道:「臣领命。」

「臣请问少府令,学士府空置多年,该如何处置?」

扶苏站在殿内面对着群臣,解释道:「以后交由关中大夫子叔孙通来主持,不过此人如今在渭南任职郡丞,尚不能来咸阳任职。」

「臣再问公子,往后学士府是否都只有叔孙通一人,臣还听闻叔孙通善用驴。」

扶苏稍有蹙眉,看向问话的人,对方长得年轻。

「臣咸阳守备都尉司马夷。」

如今的秦廷多是老秦人大臣,封禅之行后,当年入秦的博士都走得了,因此与往年相比,如今的廷议氛围尤其的好,大有一种众人一起使力气,将国家建设的越来越好的感觉。

至于对方说叔孙通的事,扶苏道:「叔孙通喜吃豆腐,当然也善用驴磨豆腐,其人……更善教书。」

对方的问题是学士府不能空着,也该用起来了。

扶苏当然也有这个意思,如今还差考核。

选用学士是否要叔孙通的举荐,最初考虑这个问题时,扶苏就将举荐一事否定。

有了支教之后,国家的人才选拔就能多一条途径,那就是考试。

学士府似乎要收拢学识最好的一批人,类似于大学士,但扶苏想要将学士与官吏尽可能的分开,分成两类人,学士是学士,官吏是官吏。

按照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论是工匠,还是治水,或者是地理,这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与官吏一同享受俸禄。

就譬如说隹,其人也会教书,能够进入学士府任职,但其履历与经验不足以用在为吏上,以后就可以任职大学士,参与书籍的编撰工作。

而且,扶苏还要等着自己的弟弟高,他何时从西北回来……

三两句话,扶苏想到了许多事。

再回到眼前,扶苏又与右相冯去疾商议着父皇秋猎。

今天的廷议就简单结束了,众人三三两两各自有说有聊地离开大殿,扶苏又与冯去疾说起了孩子的问题。

「先前我与叔孙通有约定,右相要收衡为弟子,我不能瞒着右相。」扶苏神色有些为难,道:「但我也不想孩子失去了……如右相这幺好的老师。」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