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算了笔经济账,贾张氏还是觉得留住村里那块地,更加的重要和划算。

就为了几张粮票,把能下金蛋的母鸡给放了,未免有些太可惜。

不值当!

眼下还没到困难三年,村里土地也没开始进行集体合作化,所以贾张氏根本想不到,这城里的粮食定量,将来会有多重要。

而且现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粮食都定量,这粮票的重要性,可不是之前的面粉购买证能比的。

就算是有人倒腾粮票,价格也肯定会比原先的面粉购买证高,一年下来的这笔支出也不小。

也就贾张氏在村里的那块地,每年都有产出,基本能抵消掉这部分,收成好的年份,甚至还能有一些盈余,不然根本就划不来。

“老嫂子,既然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那我就不跟着添乱了。”

摆明了,贾张氏的算盘都已经打得叮当响,根本用不着别人帮他们家出主意,易中海也识趣的不打算掺和。

只是贾张氏的这个选择,对他们家还是有影响的,毕竟要比以前多出来一笔买粮票的钱,开支肯定会比以往大一些。

想到这个,易中海就有点头疼。

以贾家现在的开支情况,即便贾东旭的工资已经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可还是需要他每个月帮衬一点。

这回上面实行粮食定量供应的政策,易中海怎么感觉是冲着他来的?

……

转眼次月,已是晚秋。

因为从这个月开始,四九城正式开始进入粮食定量供应的时期,所以很多人在拿到这个月粮票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带着购粮证和粮票,来到各自指定的粮店,排起了长队。

显而易见。

由于这个政策的实施,很多人都产生了危机感,以为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怕接下来出现粮荒的情况,所以抓紧把这个月能买的粮食,通通都给买上了。

普通民众有这种担忧,其实是正常的,不过眼下显然还没到真正困难的时候。

这次上面给出的粮食定量标准,其实是提前组织人员进行过深入调研的,并不是随意填写的数量。

除了个别特殊情况,或者某些饭量比较大的,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定量基本都是够吃的。

当然了。

适当做一下规划,还是有必要的。

不然有的一开始不控制,吃到月底的最后几天,刚好发现没粮了,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挺过去了。

李红兵显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不过粮票制度的实行,也给他带来了点影响,就是以后在丰泽园吃工作餐,要开始交粮票了。

以前丰泽园作为私企的时候,就有包吃包住的福利,而在谷建良接手丰泽园,开始进行公私合营之后,除了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增加了一些国营企业该有的保障制度,并没有动这块小蛋糕。

毕竟是餐饮企业,而且当初工资改革,可是砍掉了后厨所有老师傅的分红高薪,砍工资还能把人给留下来,已经不容易了,要是连这个都要动心思,那等于是要把所有人给逼走。

上个月谷建良调职,而新的公方经理陈立民接手之后,也基本延续了他之前的管理制度和模式。

因为谷建良已经把能改諽的,都给完成了,陈立民显然很难在这方面进行超越。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谷建良铺的路,继续走下去,把谷建良来不及完成的计划,给推行下去。

比如厨师团队的人才培养上,谷建良用了很多的心思,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这些显然不是三年两载就能够完成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李红兵这种“天才”。

陈立民接手,后面做出了成绩,这些功劳就是他的了。

吃饭收粮票这件事,倒不是陈立民故意刁难人,也是无奈之举。

别说是内部工作人员,就是上门吃饭的客人,如果要了米饭或馒头这些主食类,就算出了钱,同样要收对应的粮票。

像食品加工和餐饮这类的企业,虽然采购粮食有专门的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但如果不收粮票的话,到时候就对不上账,容易成为全市粮食定量供应的漏洞和缺口。

这是上面政策的要求。

至于丰泽园的生意,并没有因为粮票制度的全面推行,而产生什么影响,毕竟饭庄内的主粮类销量占比低,没几个人是专门上丰泽园吃米饭、馒头和面条的。

除了米面粮油,眼下各种食材的采购,并不受到票证的限制和影响。

也就之前先行的布票、票和油票,其他很多物资的票证和统销统购,基本都是在全国粮票发行之后。

比如肉票,是五七年年中的时候,才开始实行。

而鸡蛋、豆制品和糕点这些副食品,时间上还要更晚一些。

等到了各种物资都需要严格凭票供应之后,不仅仅是丰泽园,其他饭庄酒楼的生意,也将会迎来致命般的暴跌和打击。

到了那时候,生意就会断崖式下降,变得冷清起来。

相比于其他的饭庄酒楼,丰泽园的情况反而会好一些,毕竟还有着不少来自上面的政务接待。

不过这对李红兵来说,并不是一桩坏事,因为该拿的工资和待遇一分不少,工作量还大大减少了。

李红兵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这几年的辉煌时间,趁着丰泽园生意依旧火爆的最后阶段,抓紧机会刷经验,争取早日把自己的厨艺技能给刷满了。

要是等后面丰泽园焕发新春,生意重新爆火的时候,最少都得二三十年起步。

估计那时候,李红兵都已经彻底躺平了。

这个阶段,除了全国粮票发行和粮食定量供应的大事,还有另外一件跟李红兵息息相关的事情。

或者说。

是跟陈雪茹牵连极大的事情。

那就是公私合营已经完成了从试点到扩张的阶段,接下来马上就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全行业改諽最后阶段。

“红兵,这两天我收到了消息,听说我们前门大街这边的商户,接下来也要开始进行公私合营了……”

立冬刚过没多久,某天李红兵过来的时候,陈雪茹满脸忧愁的跟他说了这个消息。

“关于这件事,我也听说了一点。”

尽管不知道陈雪茹是从哪得到的消息,但李红兵知道这件事是真的。

“我听说这公私合营,是自愿参加的,这两天我自己想了下,感觉还是不参加的好。”

陈雪茹看着李红兵,忍不住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我们家这绸缎庄,虽然规模不算特别大,但是祖上传下来的产业,一旦让别人插手进来,我怕……”

有句话,陈雪茹并没有说出来。

其实她并不想像他们丰泽园的栾掌柜一样。

丰泽园饭庄是早前开展公私合营的试点之一,因为李红兵的缘故,陈雪茹对丰泽园内部情况和这几年公私合营的变化,比旁人多了不少了解。

曾经作为传奇大掌柜的栾学堂,如今已经慢慢退居到了幕后,这两年都几乎鲜有人提及。

至于丰泽园饭庄,也从原来的私人企业,成了现在的国家控股经营和管理。

丰泽园现在生意是越来越好了,有了官方背书,接待的规格也逐渐上去,但也宣布着一代传奇掌柜的落幕。

虽然她只是一个绸缎庄的小掌柜,和栾学堂那样的传奇人物比不了,但……

“这是大势!”

李红兵知道陈雪茹心里的权衡和顾虑,却是只能遗憾的说道。

站在个人角度,没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产业与人共营,但从国家层面,这却是势在必行。

“大势……”

陈雪茹本来还想着听听李红兵,对这事情怎么看,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然后像往常一样,给自己出出主意。

可“大势”那句话出口,却是直接让陈雪茹愣住了。

“可不是说……”

还没等陈雪茹说完,李红兵便抢先开口道:“个人得失,在国家兴衰面前,不值一提。”

此时李红兵说的这句话,明显有不同的理解,就看别人怎么想。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