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国政纲要】,宣德司
待殿内将领们酒酣离去,喧闹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李骁命仆妇带着那两个女人,先行回房间中等待伺候,目光则是看向了角落里的两人。
正是李骁的专属书吏,李书荣与吴立震。
「回大都护,属下一字不落地记下来了。」李书荣立刻起身躬身,声音沉稳。
他是金州汉民出身,多年来跟在李骁身边负责文书誊写,虽无实权,却深得李骁信任,连军中将领见了他也会客气几分。
一旁的吴立震也跟着起身,语气恭敬:「属下也已记下,尤其是关于北疆政治理念的部分,标注得格外详细。」
他原名兀里珍,是回鹘人,曾担任删乐城郡守的幕僚,暗中投靠北疆后,协助北疆军火烧李安全的两万大军,立下大功。【见256章】
因在汉地游学多年,他不仅精通汉文化,还改了汉名,若忽略那几分异域长相,与汉人几乎毫无差别。
李骁点头,示意两人坐下:「你们二人,即刻将今日的对话整理成册,再结合北疆已推行的『分田减税』『驱胡复汉』等国策,编纂成系统的治国书籍。」
李骁曾琢磨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其中的一些理念也有借鉴之处。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比如说均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权归于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法制建设。
发展近代工业、交通、金融、医学、文教等事业。
保护商业贸易,反对「重农抑商」,允许「自由通商」等等。
对北疆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
但有些方面,却并不适合北疆。
比如说绝对的平均主义,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公,用【圣经】来教化百姓等等。
完全不符合北疆的实际情况。
北疆只是要求土地归公,保护其他私有财产,人都有私心,怎幺可能做到绝对平均?
太平天国的步子迈的太大了,太过于理想化。
而北疆,本质上仍是帝制,李骁准备裁汰其中激进部分,保留贴合民生的内容,形成北疆独有的治国框架。
而这个任务,就交给李书荣和吴立镇两人了。
李骁详细说着一些准备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的政策内容,李书荣两人边写边问:「大都护,编纂时是否需侧重民生举措?比如垦荒、水利这些百姓最关心的事。」
「没错。」
李骁道:「治国思想既要明确『驱胡复汉』的大目标,更要写明跟着北疆能得到的实在好处,让百姓一看就懂,官员执行也有准头。」
两日后,李骁再次将两人召至帐中。
案上已摆着两人初步编纂的文稿,李骁翻阅着,不时提出修改意见,又问道:「你们长期接触文书,对北疆的政策推行与宣传,有什幺看法?」
李书荣思索片刻道:「属下认为,政策需多派专员下到州县督查,防止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至于宣传,可多印发告示,张贴在市集显眼处。」
吴立震则补充道:「大都护,告示虽好,但百姓识字率低,很多人看不懂。」
「属下觉得,可招募一些能说会道之人,在市集、村寨宣讲政策,效果或许更好。」
李骁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将文稿放下:「说得有理。」
「即日起,组建新的司部,名为宣德司,负责宣传北疆政策、树立正面形象,类似前朝的宣教组织,但权限更宽,可直接对接各军与州县。」
他看向吴立震,语气笃定:「宣德司参军一职,由你担任。」
之所以选择吴立镇,李骁也是有着考量。
李书荣年轻,更稚嫩,一直跟随在李骁身边,很少接触底层,有时候一些想法过于理想化。
而吴立镇人生大起大落,从小饱受人间冷暖,经历丰富,心性成熟,处理问题的手段更为老道。
虽然是个回鹘人,但在李骁看来,回鹘人也好,蒙古人也罢,只要心向华夏,便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高昌灭国后,北疆境内的回鹘人不在少数,一味冷落只会逼他们反抗,不如为他们开辟上升通道。
吴立震有智谋、懂汉文化,又立过战功,让他担任宣德司参军,便是给所有非汉裔子民立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