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这电影的剧情大致走向可以不变,但一些细节肯定是要修改一下的,一是要符合华夏的习惯,二是要加强对男主角的內心世界人性方面的挖掘,让人物更饱满立体。

说实话,这部《如父如子》虽然很感人,原导演拍的也非常细腻。

但是,要说拿到欧洲三大的最高奖,那就如同大多数获得最高奖的电影一样,会有不小的爭议。

这电影的本质,就是对两种养育孩子的不同方式的探討和对比,至於电影主题提到的所谓的父子之间的沟通和相互成长,那只是养育孩子的“衍生品”。

因此,这部电影就会显得很“小气”,没有那些深挖人性的电影和政治正確的电影显得深刻。

所以,曹阳要对男主角做一些改变。

要让这部电影没有一滴血,却又让观眾觉得满屏血腥味。

男主角首先要是一个极为严苛的父亲,他把没有时间陪孩子当做理所当然,把孩子討好自己也作为一项必修课。

他要强迫孩子练习没有天赋的钢琴,並且这一举动必须是强硬的,无情的。

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而在得知孩子抱错了,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可以冰冷冷的说,果然如此,我的儿子不可能这么平庸。

电影的前半段,一定要把男主角的这种人设立住,甚至可以让观眾对他產生反感,他前半段一定要像是电影里的反派一样。

后半段是男主角的转变和成长,但是,代价却不是他自己付出的,而是要体现在另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身上。

尤其是他养育了六年的孩子,接受了他六年的教育,要让小男孩成为电影里的可悲角色,让观眾同情的角色。

六岁的小男孩被父亲所谓的精英教育,养成了“卑微”的性格,討好型人格。

他可以对母亲和別人说,他努力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得到父亲的称讚,他入学面试撒谎,就是不想让父亲失望—

男主角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有“传承”的,他从小就是接受自己的父亲差不多的教育,养成了他现在功利、不近亲情的样子。

以此来让观眾明白,若是没有意外发生,他的儿子將来也会像他一样,成为他这样的人。

我们终归会变成自己討厌的人的样子!

因为我们真正討厌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人,並且这个人对我们形成了实际的伤害和影响。

如果没有別人帮我们填补这种伤害和影响,这个人將会是我们在某方面唯一模仿的榜样。

所以,另一对不同教育方式的夫妻出现了,养育了六年的孩子还没被磨灭的童真和爱戴出现了,亲生儿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反抗出现了·

这些综合起来,才是男主角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转变的原因。

电影要从不同教育方式的对撞和探討以及相互成长,变成不同教育方式形成的不同人格,对人格形成的探討和挖掘转变。

简单点说,就是电影的基调从对事,变成对人。

只论教育这件事,电影虽然温馨,但格局“小气”。

但是,从教育这件事上来挖掘人性,那么格局就会变大。

挖掘人性的电影,无论欧洲三大哪个电影节,拿到最高奖都没问题,也不会有太多爭议。

能拿奖的主题和故事有了,拍摄时就要看演员的发挥了。

一部电影,有时候哪怕是主题再深刻,演员演的出戏,或者演的一般,对於获奖来说,都不太可能。

对於文艺片来说,演员是极其重要的。

很多时候一个不太好的剧本,甚至能被超神发挥的演员“拯救”过来,成为经典都有可能,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曹阳会担心演员问题吗?

只要电影有了固定的主题,哪怕剧本有些瑕疵,演员加了入戏体验后,就能自动把这些瑕症掩盖下去。

这也是曹阳能经常在欧洲三大获奖的原因。

一部文艺片,演员超神,故事又说得通,那就是经典。

甚至有时候超神的演员能让你忘记故事本身,只会跟著演员的情绪走。

下午的时候,曹阳接到了红嫂子打来的电话,她说她和凯哥对於《小丑》的底片被烧很难过,对於那些关於诅咒的谣言很愤怒,想晚上过来看看曹阳。

红嫂子的话,让曹阳以为她会跟凯哥一起过来。

曹阳並不知道,凯哥去东京给电影做最后的色调光影处理去了。

他心里有些犯嘀咕,以为凯哥和红嫂子过来,说不定是为了他们小儿子的事。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