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杨书记伸手搭在额头上,忍不住嘿嘿笑了两声,“难怪老肖总夸他,跟猴子似的,一下子就上去了。”

陈凡翻进水箱里,邱师傅和马师傅正带着十几个工人一起忙碌,甚至顾不上跟他寒暄,只是挥挥手打了個招呼。

他也不过去打扰,站在梯子上看了一会儿,等到快要完成收工,才顺着铁梯爬了出去。

别人是上去快、下来慢,到了他这里,下来比上去还快,没几秒就落到地上,对着杨书记打了个手势,“我看过了,不愧是老师傅的手艺,没得说。”

不知怎么滴,哪怕杨书记明知道陈凡没两位老师傅懂怎么建水塔,听到这话,一颗心还是放了下来,咧着嘴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看过之后,陈凡自己也松了口气,掏出烟递给杨书记一支,又帮他点燃,问道,“昨天我听叶队长和安哥他们说,要和三虎哥他们一起去县城,给鸭子和鹅找销路,今天没见他们过来,是去县城了吗?”

杨书记抽了口烟,摇摇头说道,“没有,最快也要后天才能动身,这两天得安排人值班。”

陈凡愣了一下,转头看着他,“值班?值什么班?”

没听说生产队有什么重要事情啊,否则的话,早上吃饭的时候,黄莺她们就该说了。

“还能什么班,当然是防汛班。”

杨书记一口抽掉半支烟,狠狠地吐出一口烟雾,看着陈凡笑道,“每年都得来一回,8、9月份是洪水高峰期,洪水期的时候,大到长江两岸,小到水库河流,都要设置防汛哨棚。

今年雨水不是很多,还好一点,要不然啊,7月份就该设哨棚啰。不过雨水再少,除非是干旱年,河里的水位太低,那就可以不用太小心,派几个人每天巡视一下就行,否则的话,就必须设置哨棚,预防洪水。”

听到这话,陈凡也想起来了。

对于江南地区沿河而居的农村居民来说,每年生活必不可少的就是到哨棚防汛值班,这项工作几乎跟种地一样,成了一种习惯。

要一直到2010年以后,许多地方慢慢的开始改造水位监测系统,大范围地利用电子监控设备,才逐渐摆脱对依靠人力监控江河水位的依赖。

但是现在嘛,水位监控一天10个工分,人不能离哨,必须日夜盯着河水,还要定时记录水位数据,但凡有河水在短时间内突然暴涨的情况出现,就要敲响铜锣,全小队的壮劳力、甚至是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箢子、铁锹、锄头上堤,随时做好抢险的准备。

同时小队通知大队、大队通知公社,公社安排水利所的技术员上堤勘察,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在这件事情上,无论是70年代,还是80、90年代,从农村到镇上,再胆大包天的人,也不敢有丝毫糊弄、懈怠的心态。

因为当大堤决口的那一刻,洪水可不管你是领导干部还是群众,扑过来就要完蛋!

所以不管那颗心脏是黑是红,一般都不敢在水利口伸手。

这特么是真的会要命的啊!

听到是防汛值班,陈凡便不吭声了。

反正跟他没关系,连双抢他都没参加,更别指望他会去防汛值班。

更何况一天10个工分呢,又不需要干重活,只需要蹲在那里就行,这种好事一般都是落到那些双抢时候下了苦力的壮劳力头上,陈凡绝对不会去跟他们抢这种“好机会”!

他和杨书记在底下聊天,邱师傅他们在水箱里忙得热火朝天,另外还有数百名社员分散在田野间铺设管道。

就这样一直忙到中午11点多钟,所有工作才全部完成。

邱师傅和马师傅慢腾腾爬下来,站到地上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抖。

连那些正当壮年的瓦工师傅都精疲力尽,更别说他们两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

杨书记赶紧招呼人拉来板车,请他们到板车上坐着,“两位师傅辛苦了,咱这就回去吃饭,等一下务必多喝两杯。”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